
Ven. Bhikkhu Vūpasama 隨佛法師
選錄自隨佛法師著《原始佛法與佛教之流變》2010年6月初版 部份內容
接《正法之光》第二十三期 p.7 ~ p.18
2-2-2-4-1 依古老經說求證「菩薩」的傳出
(1)關於釋迦佛陀
根據阿難系有部傳誦的《相應阿含》與優波離系分別說系銅鍱部傳誦的《相應部》中,「第一次結集」集成的『因緣』、『食』、『聖諦』、『界』、『陰』、『六處』及四念處等『道品』的七事相應教來看,分別說系銅鍱部的《相應部》,有將「釋迦佛陀過去尚未正覺時」尊稱為「菩薩」。見《相應部》『因緣相應』65 經1、『六處相應』117 經、『蘊相應』26經:
《相應部》12.65 :「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昔我尚未得正覺,為菩薩時,曾作此念:此世間實陷於苦惱,生而奔向衰、老、死而又將再生。」
《相應部》35.117 :「諸比丘!余正覺以前,為未證正覺之菩薩[時],起如是之心:「余心曾觸世間之欲念,於今,已成過去、滅盡、變壞。於此,余心或對現在之欲念有多動,或對未來之欲念有少動。諸比丘!當時余起如是心,對余心曾有觸之世間欲念,於今已成過去、滅盡、變壞者,於此,余為自己應不放逸,常防護正念。」
《相應部》22.26 :「諸比丘!我昔做菩薩未現正等正覺時,作如是思惟:以何為色味?以何有過患?以何為出離耶?以何為受之……想之……行之……識之味,以何過患,以何為出離耶?」
然而,在阿難系有部傳誦的《相應阿含》(目前誤譯名為《雜阿含》)中,對應的同部經說中,則無有「菩薩」的說法。見漢譯《相應阿含》287,211,14經:
《相應阿含》287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
《相應阿含》211 :「世尊告諸比丘:我昔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禪思思惟,自心多向何處?觀察自心,多逐過去五欲功德,少逐現在五欲功德,逐未來世轉復微少。我觀多逐過去五欲心已,極生方便,精勤自護,不復令隨過去五欲功德。我以是精勤自護故,漸漸近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相應阿含》14 :「世尊告諸比丘:「我昔於色味,有求、有行,若於色味隨順覺,則於色味以智慧如實見。如是於受、想、行、識味,有求、有行,若於受、想、行、識味隨順覺,則於(受、想、行、)識味以智慧如實見。」
如是可見,將「釋迦佛陀過去尚未正覺時」尊稱為「菩薩」,阿難系與分別說部是沒有共說。
(2)關於毘婆尸佛等過去六佛
此外,分別說系銅鍱部的《相應部》2中,提到過去的毘婆尸佛、尸棄、毘舍浮、拘留孫、拘那含、迦葉等過去六佛及釋迦牟尼佛,都可看到將「佛陀未正覺時」稱為「菩薩」,而出於同一傳誦經說,上座系說一切有部之《相應阿含》3則無此「菩薩」之說。見南傳《相應部》『因緣相應』4-10 經、阿難系漢譯《相應阿含》366經:
《相應部》12.4 :「諸比丘!毗婆尸世尊、應供、正等覺者正覺之前,尚未成正覺,為菩薩時,於正念而思念:「此世間實陷於苦;生、老、衰、歿、再生,然又不知出離此苦……此無明滅乃行滅,行滅乃識滅……如是此全苦蘊滅。諸比丘!「是滅也、是滅也,」於是毗婆尸菩薩聞前所未聞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七佛之昭說,亦復如是。
《相應部》12.5-10 :「諸比丘!尸棄世尊、應供、正等覺者[正覺前,未成正覺,為菩薩時],……毗捨浮世尊、應供、正等覺者[正覺前,未成正覺,為菩薩時],……拘留孫世尊、應供、正等覺者[正覺前,未成正覺,為菩薩時],……拘那捨世尊、應供、正等覺者[正覺前,未成正覺,為菩薩時],……迦葉世尊、應供、正等覺者[正覺前,未成正覺,為菩薩時],……諸比丘!我於正覺前,未成正覺,為菩薩時,正念以生是思念:「此世間實陷於苦:生、老、衰、歿、再生,……」。
《相應阿含》366 :「世尊告諸比丘:毘婆尸佛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如實無間等起觀察:取法味著、顧念,緣觸愛所增長。當知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如毘婆尸佛,如是尸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皆如是說」。
如是可見,將毘婆尸佛,如是尸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等,過去六佛「未正覺時」稱為「菩薩」,阿難系與分別說部也是沒有共說。
(3)探究過去六佛的傳出年代
經由《相應部》與《相應阿含》的對照,可以發現到阿難系傳誦的《相應阿含》,是無有將 釋迦佛陀及過去六佛「未正覺時」稱為「菩薩」,而分別說系銅鍱部的《相應部》,是將 釋迦佛陀及過去六佛「未正覺時」稱為「菩薩」。如此可見,將「佛陀未正覺時」稱為「菩薩」,並不是佛教僧團的共說。
此外,關於過去毘婆尸佛、尸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等過去六佛的傳出,是需要再進一步的探討。
佛滅後百年內的佛教,逐漸從恆河中游地區傳往周邊臨近未開化地域,當時的佛教傳教師為了啟蒙、教化眾生,多方的融攝各地的神話、傳說、信仰,再轉變成崇仰 佛陀、聖弟子的事蹟,或是教導離惡、生善的寓言故事。在佛教宣教師的努力下,諸多有關於 佛陀、佛弟子「過去世未正覺時」的『本生jātaka』、『本事itivṛttaka』,還有教導離惡、生善的『譬喻avadāna』、『因緣nidāna』故事,被編集出來,多傳於恆河中游週邊未開化的地域,如烏丈那、雪山、罽賓一帶。
根據公元後二世紀,阿難系說一切有部集成的《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記載,關於過去毘婆尸佛、尸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等過去六佛的傳出,是屬於『本事itivṛttaka』。見《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4卷一二六說:
「因緣云何?謂諸經中遇諸因緣而有所說。如義品等種種因緣,如毘奈耶作如是說:由善財子等最初犯罪,是故世尊集苾芻僧制立學處。譬喻云何?謂諸經中所說,種種眾多譬喻。如長譬喻、大譬喻等,如大涅槃持律者說。本事云何?謂諸經中宣說前際所見聞事。如說過去有大王都,名有香茅,王名善見;過去有佛,名毘缽尸,為諸弟子說如是法;過去有佛,名為式企、毘濕縛浮、羯洛迦孫馱、羯諾迦牟尼、迦葉波(此即漢譯大正藏《雜阿含》366 及次經;南傳《相應部》「因緣相應」SN12.4~9 經),為諸弟子說如是法,如是等。本生云何?謂諸經中宣說過去所經生事。如熊、鹿等諸本生經,如佛因提婆達多說五百本生事等。」
在阿難系分出的說一切有部(又名薩婆多部),也是在傳誦的律戒註解書中,提出神化的『本生』、『因緣』等故事,既不是相應教(修多羅),也不是毘尼(律戒),是不可信從的說法。見說一切有部《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5:
「凡是本生、因緣,不可依也。此中說者,非是修多羅,非是毘尼,不可以定義。」
依照漢傳菩薩道近代的大德印順老法師的研究,佛滅後由後世學人編纂傳出的『本生jātaka』,約分為「經師所傳,律師所傳」兩大類,『本事itivṛttaka』也是屬『本生』一類。見印順著《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6:
「「本生」,應分為經師所傳的,律師所傳的──二類。經師所傳的「本生」,不外乎「本事」,佛化的印度民族的先賢故事。這些過去事,一部分被解說為釋尊的前生。」
因此,目前佛教宣稱在 釋迦佛陀之前,有毘婆尸佛、尸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等過去六佛,這一說法及信仰的傳出,應是出自佛滅後百年內的增新編集,不是 釋迦佛陀的親說。
(4)從四部聖典探究「菩薩」傳出的年代
除了《相應部》與《相應阿含》的對照以外,另在分別說系銅鍱部傳誦的《中部》7
『雙想經Dvedhavitakkasuttam』、『聖求經Pasarasisuttam』、『隨煩惱經Upakkilesasuttam』中,都可看到將「佛陀未正覺時」稱為「菩薩」,而在阿難系說一切有部《中阿含》8
中,同等對應的『念經』、『羅摩經』、『長壽王本起經』、『天經』,也只有「我本未(得)覺無上正真(或「盡」)道(或「覺」)時」而已,沒有見到「菩薩」的說法。
如此一來,經由《相應部》、《相應阿含》及《中部》、《中阿含》的對照,可以得知:
一、在「第一次結集」集成的『因緣』、『食』、『聖諦』、『界』、『陰』、『六處』及四念處等『道品』的七事相應教中,將 釋迦佛陀「未正覺時」稱為「菩薩」,阿難系與分別說系無有共說。可見在「第一次結集」時無有「菩薩」的說法,當然這也代表佛陀住世時,佛教沒有「菩薩」的語詞及觀念。
二、從佛滅百年內增新編集的『本事』,審視過去六佛的說法,得知將過去六佛「未正覺時」稱為「菩薩」,在《相應部》與《相應阿含》也無有共同的說法。可見在佛滅後百年內的佛教,雖然已有過去六佛的傳出,但是應當無有「菩薩」的說法。
三、經由銅鍱部傳誦的《中部》及說一切有部《中阿含》的對照,可以得知:在佛滅後百年「第二次結集」時,將古、新傳誦的『修多羅』、『祇夜』、『記說』,依照經篇的短長予以編纂集成的四部聖典中,將「佛陀未正覺時」稱為「菩薩」,也是無有共同的說法。這代表佛滅後百年「第二次結集」時,佛教僧團還未分裂的時代,佛教沒有「菩薩」的語詞及觀念。
此外,除了分別說系銅鍱部傳誦的《相應部》、《中部》,提出了「菩薩」的說法,出自分別說系法藏部傳承的漢譯《長阿含》,還有優波離系大眾部傳誦的漢譯《增壹阿含》,也都有「菩薩」的說法。如下:
《長阿含》9:「比丘!當知諸佛常法:毗婆尸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從右脅入,正念不亂。當於爾時,地為震動,放大光明,普照世界。」
《增壹阿含》10:「我本未成佛道為菩薩行,坐道樹下,便生斯念:欲界眾生為何等所繫?」
如是可見,在佛教分裂初期的兩大師承、三大部系、五部僧團中,優波離師承的分別說部系及大眾部系,都有「菩薩」的說法,而阿難系僧團應是無有「菩薩」的說法。經由佛教各部派經說的比對得知,在佛滅後百年僧團還未分裂的時代,佛教沒有「菩薩」的語詞及觀念,在佛教分裂初期的五部僧團中,阿難系僧團沒有「菩薩」的信仰及教說,優波離系的分別說部系及大眾部系則有「菩薩」的信仰及教說。
關於阿難系僧團對於「菩薩」說法的立場,在此需要提出釋疑的部份。目前的漢譯《相應阿含》(誤譯經名《雜阿含》),是阿難系說一切有部的誦本,在漢譯《相應阿含》的1177 經中(此經又稱為『灰河喻經』11),有「菩薩摩訶薩」的說法。見《相應阿含》1177經:
「菩薩摩訶薩。……觀四方者,謂見四真諦;大石山者,謂正見;八分水者,謂八聖道;七種華者,謂七覺分;四層堂者,謂四如意足;五柱帳者,謂信等五根;正身坐者,謂無餘涅槃。」
說一切有部《相應阿含》1177 經的傳誦,是《相應阿含》獨有的經篇,這一經篇是主張菩薩信仰的分別說系銅鍱部的《相應部》所無有,在阿難系傳誦的《相應阿含》中反而有之,可見這是屬於接受「菩薩」信仰的說一切有部的自部增新。從漢譯《相應阿含》的287,211,14,366 經來看,這些經篇都沒有將釋迦佛陀及過去六佛「未正覺時」稱為「菩薩」,反而在《相應阿含》獨有的1177 經,才有提到「菩薩摩訶薩」的說法。
由於現今漢譯《相應阿含》(誤譯經名《雜阿含》)是說一切有部的誦本,說一切有部的傳出,是在佛滅後約250 年時,有原阿難系學人迦旃延尼子受到分別說部《舍利弗阿毘曇》影響,接受了「菩薩」及「五上分結」的新教義,寫出《發智論》。迦旃延尼子及其學眾依《發智論》宣教,違反阿難系僧團「依經為量」、「不弘毘曇(論)」的傳統立場,造成阿難系分裂為原阿難系學眾的雪山部、迦旃延尼子學派的說一切有部。
因此,目前《相應阿含》的287,211,14,366 經,是保有阿難系僧團傳誦的經說古義,無有「菩薩」的說法,而《相應阿含》獨有的1177 經,應當是佛滅後約250 年說一切有部自古阿難系分出以後,才為說一切有部依照《發智論》的部義編集出來。由於《發智論》是受分別說部《舍利弗阿毘曇》的影響,當然就有「菩薩」的信仰及見解了。
依此可見,分別說部與大眾部都是主張「阿羅漢的證量不如佛陀」,而當時的阿難系僧團則反對此一說法,所以後來分化自原阿難系僧團的說一切有部,在傳誦的《雜阿含》、《中阿含》當中無有「菩薩」。
由於古來的傳誦一向是「增新不去古」,可見「菩薩」不是古來的共同傳誦,是出自優波離系分別說部及大眾部的增新。分別說部將「佛陀過去未正覺時」稱為「菩薩」的作法,是將「佛陀未正覺處於生死時」認定為聖者,據此再進一步將佛滅百年內增新的『佛陀本生』故事當中,「佛陀過去尚未正覺時」加以神格化、理想化,而得確立「阿羅漢的證量不如佛陀」的見解。此後,原本未有「菩薩」稱謂及語詞的『本生』、『本事』、『譬喻』、『因緣』,在部派分裂以後就有「菩薩」語詞的融入。
近代學術界針對印度佛教史蹟的考證,也已經確認「菩薩」不是早期佛教所有,實是出自後世的證明,無可否認。近代漢傳菩薩道大德印順法師,在著作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12中,也承認這一個事實:
「未成佛以前,如釋尊的誕生、出家……,一般佛傳都稱之為「菩薩誕生」,「菩薩出家」。然今發見Bhārhut 佛塔13,欄楯上所有的雕刻中,有釋尊從兜率天Tuṣita 下降,入母胎;及離家以後,自己割去髮髻,為三十三天Trāyastriṃśa 所接去供養的圖像。銘文作「世尊入胎」、「世尊的髻祭」。Bhārhut 塔的這部分雕刻,為西元前二世紀作品;在西元前二世紀,對於成佛以前的釋尊,沒有稱之為菩薩,正與『雜阿含經』等所說相合。」
「菩薩」的信仰,是出於後世佛弟子對理想性佛陀的崇仰與期待,再加上印度部派的競爭與對立,從而發展出來的新信仰與新教說,並不是 佛陀的教法,也不合於 佛陀過去生的真實內涵。部派分裂以後的後世佛弟子,不知佛教史實的真相,只知崇仰神話中的「聖者」,錯誤的謫毀真實的聖者──阿羅漢。可嘆!
總結來說,「菩薩」的語詞、見解及信仰,既不是佛滅當年「第一次結集」的集成,也不是佛滅百年間的增新,同樣不是佛滅後百年「第二次結集」的集成。「菩薩」的傳出,應是「第二次結集」以後,當佛滅後116 年佛教發生部派的分裂,各部派才依照自部的主張、立場,予以編集出來。無論在語詞、見解及信仰上,「菩薩」都是屬於「部派」的創新。不同的部派,對「菩薩」的解說及信仰地位,都有不同的「部義」,莫衷一是。
(未完待續)
- 1. 見南傳《相應部》『因緣相應』12.65 經;大正藏《雜阿含》287經
見南傳《相應部》『六處相應』35.117 經;大正藏《雜阿含》211經
見南傳《相應部》『蘊相應』22.26 經;大正藏《雜阿含》14經 - 2. 參照 南傳《相應部》『因緣相應』12.4-10 經;大正藏《雜阿含》366經
- 3. 參照 大正藏《雜阿含》Ā14、287、366及次經
- 4. 見《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二六:大正藏T27 p.660.1-13~26
- 5. 見《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參 大正藏 第23 冊 p.509.2-5
- 6. 見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559-14~15:參照 正聞出版社1992年七版
- 7. 見南傳《中部》第19『雙想經』:參照 臺灣元亨寺出版南傳大藏9‧p.160-4 見南傳《中部》第26『聖求經』:參照 臺灣元亨寺出版南傳大藏9‧p.227-3 見南傳《中部》第128『隨煩惱經』:參照 臺灣元亨寺出版 南傳大藏12‧p.149-10
- 8. 見《中阿含》卷二五『念經』:參大正藏 T1 p.589.1-13 見《中阿含》卷五六『羅摩經』:參大正藏 T1 p.776.1-26 見《中阿含》卷一七『長壽王本起經』:參大正藏 T1 p.536.3-19 見《中阿含》卷一八『天經』:參大正藏 T1 p.539.2-20
- 9. 見大正藏《長阿含》卷一:參大正藏 T1 p.3.3-18~21 「比丘!當知諸佛常法。毗婆尸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從右脅入,正念不亂。當於爾時,地為震動,放大光明,普照世界。」
- 10. 見大正藏《增壹阿含》卷三十四之(三):參大正藏 T2 p.739.1-12~14 「我本未成佛道為菩薩行,坐道樹下,便生斯念:欲界眾生為何等所繫。」
- 11. 見大正藏《雜阿含》1177 經:「菩薩摩訶薩。……觀四方者,謂見四真諦。大石山者,謂正見。八分水者,謂八聖道。七種華者,謂七覺分。四層堂者,謂四如意足。五柱帳者,謂信等五根。正身坐者,謂無餘涅槃」。
- 12. 見印順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26 :臺灣正聞出版社出版 干潟龍祥《本生經類の思想史的研究》p.66~67 :日本東京都:東洋文庫,昭和29
- 13. Bhārhut 毘盧佛塔,西元前二世紀中葉印度巽伽(Sunga)王朝時期的雕刻,位於印度中央邦瑟德納(Satna)縣的村落,在安拉哈巴德(Allahabad)西南約190公里(120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