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七世紀以後,由於信仰回教的蒙古人侵略印度,印度民族及宗教受到前所未有的迫害,印度為了民族的復興,起而反抗異族的入侵。當戰後印度民族戮力於復興時,傳統婆羅門教用融攝印度各地傳統民間信仰的方式,成功的轉型為民族信仰型式的印度教。從此以後,印度教成為印度民族的主流信仰,而佛教則被吸收為印度教主神在世間的化身之一,被視為依附於印度教下的支派。「大乘菩薩道」的發展,因為傳出時即已融攝印度傳統的傳說、神話與寓言故事,原本就是近於神化、理想化的宗教信仰,所以在印度教的聲勢底下,再次採行融攝印度教之神祇信仰、儀軌的方式,續存於印度社會,而此一生存的新形態,即發展成「秘密菩薩道」。
公元750年以後,印度的波羅王朝 Pāla Dynasty,相當的擁護佛教,但擁護的教派是以密教為主。此後,「秘密菩薩道」發展出《大日經》及《金剛頂經》兩部重要典籍,確立了密教的發展與地位。波羅王朝的第二任國王達摩波羅 Dharmapāla(A.D.770~810),建立一座規模勝於那難陀寺的超行寺 Vikramaśila,並發展為印度密教的重要中心。在第三任國王提婆波羅 Devapāla 時,金剛乘(梵 Vajra-yāna, Tāntrika)與印度教性力派相結合,聲勢隆盛達於顛峰。性力派,即是從印度教女神杜爾嘉(Durgā)的崇拜,轉變成崇拜生殖力(śakti),再進而發展出揉雜男女性欲修行法的宗派。這些都在禪定及冥想以外,另使用真言(mantra)與洋特羅(yantra),更容許使用藥物及肉體性的縱欲,認為藉助冥想與肉體昂奮的統一(忍精不出),可以獲致一種神祕體驗的境界,這是主張男女雙修法(又辯稱是悲(為女)智(為男)雙修),可達致入世、出世的統合,是勝義出世間悉地(siddhi)。八世紀以後,金剛乘受到波羅王朝的支持,教團發展幾乎遍及全印度。
公元後約770~775年,蓮花生弘化於西藏,並採取融攝西藏各部落傳統鬼神信仰的方式,將其轉為「秘密菩薩道」之護法金剛與菩薩,並興建西藏佛教史上第一個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Bsam-yas),成功的讓「秘密菩薩道」植根於西藏,因而成為後世寧瑪派(rÑin-ma-pa 俗稱紅教,宣揚如來藏思想)的開創者。由於蓮花生有妻子與「明妃」,所以此派也是宣揚雙修法的派別。
此後,「秘密菩薩道」逐漸取代了原來的「大乘菩薩道」,原有的「大乘菩薩道」則走入了印度的歷史。此後,為了存續而融攝印度教的「秘密菩薩道」,因為神道化而近似於印度教,最後終不免被更神秘化的印度教吸收而沒落,日漸成為無關緊要的教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