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佛長老指出:佛法不是一種方法或一條路,對走在這條路上的人來說,佛法是當下親自的身心經驗。學法的重點是如何開展這身心經驗,而在生活中能夠有所受用。
長老引用經文說明,觀察五陰的集法指的是得明、斷無明的禪法,在根、境為緣生識之時不修因緣觀而有無明生起,身心六入處總共有六組的五陰。長老又引用經文解說,觀五陰的集法就是觀十二因緣的集法,而實際在觀五陰的集法時,則要從六觸入處下手。
十二因緣有兩重涵義:通泛的涵義是三世輪迴如何進行、如何滅除;但真義是:當前的身心如何運作、如何現起,在身心現起的當下,愚癡、貪欲、瞋恚又如何進行發生。
長老引導法友們實際觀察眼、色、眼識如何生起,對視覺的感受、記憶、想法與決斷又是如何因緣生,接著解說經文的「癡求欲名為愛」是指與現實不合的迷惑而產生的欲求。人們有許多的期待在現實中根本不可能實現,可是卻偏偏執迷不悟。這世界是因緣生,不完美是當然,本來就有形形色色的不圓滿,知道後就沒什麼好抱怨。
教育體系教我們對錯、好壞等觀點,對的、好的是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方式,目的在於讓我們能夠融入社群,這是為了維護社群的穩定與發展。然而,大多數的人卻不願犧牲自己,來成全大多數的人。當別人傷害到我的利益時,我就討厭他;當自己要做對的事,卻得犧牲自己的利益時,內心又不甘願,我們面對這世界很不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