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奧義書》認為一切只是常、樂、我、淨的法則,所以提出眾生平等的觀念。生命本身就有常、樂、我、淨的本性,不是由神所造,生命是「業」的現象。《奧義書》是講業生,佛法是講緣生,業生與緣生,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思想。
《奧義書》解釋:因為有無知遮蔽了本性,所以就會有無知的造作,有了這無知的造作,才會有不好的業。業生論就是宿命論,無始以來就這樣,這就是自然論者、無因論者。
佛陀說:無明是以不正思維為因緣,即在根、境為緣生識的當下不如理作意。無明是現前有因、有緣而發生;無明是無始以來就有的說法事實上是《奧義書》的思想。
《奧義書》的修行方法是要把染污的無知去除,恢復常樂我淨的本性(Atman),才可以解脫。《奧義書》發展出一套修行方法,就是透過念的專注,將緣生無常的精神活動加以伏止,所以就很著重禪定的修行。印度最早期的禪就是透過念的訓練,以期要跟常樂我淨的本性相應,將正常的起心動念加以伏止的這個過程。
佛教說五陰是緣生,緣生則無常。想要將正常的起心動念加以伏止,以期達到不動的精神狀態,根本不可能,所以,佛教的禪思、禪觀,和《奧義書》的禪完全沒有一點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