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3-2-6. 佛陀說慧解脫、識食(心)解脫

3-2-6. 佛陀說慧解脫、識食(心)解脫

在 佛陀原說的解脫次第上,是「先斷無明得慧解脫,後斷貪欲得食(心)解脫」。斷無明得正覺,斷欲得解脫。見《相應阿含》19,22,645經;《相應部》〈蘊相應〉70,89經、〈念相應〉11經:

《相應阿含》19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從坐起,為佛作禮,而白佛言:「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後有」。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今作是說: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耶」?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比丘!結所繫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時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佛告比丘:「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比丘白佛言:「世尊!色是結所繫法,是結所繫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是)結所繫法;是結所繫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是故我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色是結所繫法,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是結所繫法,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相應阿含》22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比丘名劫波,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說比丘心得善解脫,世尊!云何比丘心得善解脫」?爾時、世尊告劫波曰:「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心善解脫。善哉劫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劫波!當觀知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色愛即除,色愛除已,心善解脫。如是觀受……。想……。行……。(如是觀)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識愛即除;識愛除已,我說心善解脫。劫波!如是比丘心善解脫者,如來說名心善解脫。所以者何?愛欲斷故,愛欲斷者,如來說名心善解脫。」時劫波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 爾時、劫波比丘受佛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心善解脫,成阿羅漢

《相應阿含》645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五根如實觀察者,不起諸漏,心得離欲解脫,是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

《相應部》22.70經: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願請為我略說法要,我願從世尊聽聞法…乃至…專精而住。」

四 「比丘!汝止住於所染者,應斷欲。」「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六 「大德!色是止住於所染,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止住於所染,我於此應斷欲。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色是止住於所染,汝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止住於所染,汝於此應斷欲。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八~九 時…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相應部》22.89經:

一 爾時,眾多之長老比丘,住拘睒彌國瞿師多羅園。

二 其時,具壽差摩住跋陀梨園,患重病甚是痛苦。

三 時,諸長老比丘,暮時縱宴默起,告具壽陀裟曰:「友陀裟!往差摩比丘之處,往而言於差摩比丘曰:「友等!諸長老言汝:「友!堪忍否?足否?苦受損而不增、知損失、不知增長否?」

四 「唯唯,友等!」具壽陀裟應諾諸長老比丘而往具壽差摩之處。往而言具壽差摩曰:「友差摩!諸長老言汝:「友!堪忍否?……不知增長否?」

五 「友!不忍,不足…乃至…知增長而不知損失。」

六 時,具壽陀裟往諸長老比丘之處。往而言於諸長老比丘曰:「友等!差摩比丘言:「友!不堪忍…乃至…知增長而不知損失。」

七 友陀裟!往差摩比丘之處。往而言於差摩比丘曰:「友差摩!諸長老言於汝:「友!世尊說示五取蘊,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具壽差摩觀此五取蘊,有少分之我或我所耶?」

八 「唯唯,友等!」具壽陀裟應諾諸長老比丘,往具壽差摩之處。往而…乃至… 「友!諸長者言汝:「友!世尊說五取蘊,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具壽差摩觀此五取蘊,有少分之我或我所否?」

九 「友!世尊說五取蘊,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友等!我不觀此五取蘊有少分之我或我所。」

一0 時,具壽陀裟,往諸長老比丘之處。往而言諸長老比丘曰:「友等!差摩比丘言:「友等!世尊說五取蘊,謂:色蘊…乃至…識蘊。友等!我不觀此五取蘊有少分之我或我所。」

一一 友陀裟!往差摩比丘之處,往而言差摩比丘:「友差摩!諸長老言汝:「友!世尊說五取蘊: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具壽差摩若不觀此五取蘊有少分之我或我所者,具壽差摩乃漏盡阿羅漢。」

一二 「唯唯,友等!」具壽陀裟應諾長者比丘,往具壽差摩之處…乃至…友差摩!諸長老言汝:「友!世尊說五取蘊,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具壽差摩若不觀此五取蘊有少分之我或我所者,具壽差摩乃漏盡之阿羅漢。」

一三 「友等!世尊說五取蘊,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友等!我於此五取蘊不觀有少分之我或我所,而非漏盡之阿羅漢。友等!我雖證於五取蘊有我,而非觀此為我有。」

一四 時,具壽陀裟往諸長比丘之處……言諸長老比丘:「友等!差摩比丘言:「友等!世尊說五取蘊,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友等!我不觀此五取蘊有少分之我或我所,而非漏盡之阿羅漢。友等!我雖證於五取蘊有我,而非觀此為我有。」

一五 友陀裟!往差摩比丘之處,往而言於差摩比丘曰:「友差摩!諸長老言汝:「友差摩!汝說為有我,以何者說為有我耶?說色是我耶?說離色有我耶?說受……想……行……識是我耶?說離識有我耶?友差摩!汝說為有我,以何者說為有我耶?」

一六 「唯唯,友等!」具壽陀裟應諾長老比丘,往具壽差摩之處。往而言於具壽差摩:「友差摩!諸長老言汝:「友差摩!汝說有我,以何者說為有我耶?說色為我耶?說離色有我耶?說受……想……行……識是有我耶?說離識有我耶?友差摩!汝說有我,以說何為有我耶?」

一七 「且止!友陀裟!何以如是令驅馳耶?取杖來,我自往諸長老比丘之住處。」

一八 時,具壽差摩扶搋往諸長老比丘之住處。往而與諸長老比丘,俱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

一九 坐一面時,諸長老比丘言於具壽差摩曰:「友差摩!汝說為有我,以何者說為有我耶?說色是我耶?說離色有我耶?說受……想……行……識是我耶?說離識有我耶?友差摩!汝說為有我者,以何者說為有我耶?」

二0 「友等!我非說色是我,非說受……想……行……識是我,非說離識有我。友等!我雖證於五取蘊為有我,但非觀此為我有。

二一 友等!譬如優缽羅、缽曇摩、分陀利華之香。若有人說瓣有香、莖有香、花蕊有香者,為等說乎?」「友!此事不然。」「友等!如何答者,方為正答耶?」「友!以答華有香,方為正答。」

二二 「友等!如是,我非說色是我,非說離色有我,非說受……想……行……識有我,非說離識有我。友等!我雖證於五取蘊有我,而非觀此為我有。

二三 友等!聖弟子雖已斷五下分結,但隨伴五取蘊之我慢、我欲、我隨眠1未斷。彼於後時,於五取蘊觀生滅而住。[謂:]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 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二四 彼若於此五取蘊觀生滅而住者,隨伴五取蘊之我慢、我欲、我隨眠之未斷者,達永斷。

二五 友等!譬如染汙塵垢之衣。主者以此交與洗衣者。洗衣者,將此用鹽湯、灰水、牛糞,平均摩擦,而再以淨水洗濯之。

二六 彼衣雖然清淨潔白,然此隨伴之鹽臭、灰臭、牛糞臭未斷。洗衣者,將此交與主者,置於篋中以香薰此,則隨伴此之鹽臭、灰臭、牛糞臭之未斷者,而達永斷。

二七 友等!如是聖弟子,雖已斷五下分結,未斷隨伴五取蘊之我慢、我欲、我隨眠。彼於後時,於五取蘊觀生滅而住。[謂:]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彼若於五取蘊,觀生滅而住者,則於隨伴五取蘊之我慢、我欲,我隨眠之未斷者,達永斷。」

二八 如是說已,諸長老比丘言於具壽差摩曰:「我等非欲嬈亂具壽差摩而問。然具壽差摩,能廣說、示教、立說、開顯、分別、顯發彼世尊之教。」

二九 具壽差摩,即廣說、示教、立說、開顯、分別、顯彼世尊之教。

三0 具壽差摩如是說已。諸長老比丘喜悅、歡喜具壽差摩之所說。

三一 說如是說時、六十位長老比丘及具壽差摩,無取著而從諸漏得心解脫

《相應部》47.11經:

一 舍衛城因緣

二 時,具壽舍利弗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白世尊曰:

三 「大德!所云大丈夫,大丈夫者。大德!云何為大丈夫耶?」「舍利弗!心解脫故,我稱之為大丈夫;心未解脫者,則不稱為大丈夫。舍利弗!何為心解脫耶?

四 舍利弗!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彼於身觀身而住,心無所取,而由諸漏離貪解脫。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彼於法觀法而住,心無所取,而由諸漏離貪解脫

五 舍利弗!如是而心解脫。舍利弗!心解脫故,我說為大丈夫;心未解脫者,我不說謂為大丈夫。」

當已成就「四聖諦三轉、十二行」,完成了慧解脫、心解脫的聲聞聖弟子,也就已斷生死的繫縛,成就無上正等覺了。見《相應部》〈諦相應〉23,24經;《相應阿含》402,384經:

《相應部》56.23經:

一~二 舍衛城。「諸比丘!有四聖諦。以何為四聖諦耶?

三 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聖諦是。諸比丘!此為四聖諦。

四 諸比丘!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故,名為如來、應供、正等覺者

五 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相應阿含》402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四聖諦,平等正覺,名為如來、應2、等正覺。何等為四?所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於此四聖諦平等正覺,名為如來、應、等正覺。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相應部》56.24經:

一 舍衛城。

二 「諸比丘!過去世之應供、正等覺者,如實現等覺者,皆對四聖諦如實現等覺

三 諸比丘!未來世之應供、正等覺者,如實現等覺者,皆對四聖諦如實現等覺。

四 諸比丘!現在之應供、正等覺者,如實現等覺者,皆對四聖諦如實現等覺。以何為四聖諦耶?

五 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六 諸比丘!過去世之應供、正等覺者,如實現等覺者……應現等覺為……現等覺者,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

七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相應阿含》384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

佛陀原說的修證道次弟,經由比對阿難系僧團傳誦的《相應阿含》與優波離系分別說部僧團傳誦的《相應部》當中的「七事修多羅(〈因緣相應〉、〈食相應〉、〈聖諦相應〉、〈界相應〉、〈陰(蘊)相應〉、〈六處相應〉、〈四念處等道品相應〉)」,從當中古老經篇證知的共說,是依「因緣法、緣生法」的正覺、斷無明為始,次第的開展了「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的修行歷程,完成正覺、離貪、慈悲喜捨、解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修證。直接的說,解脫的次第是「先斷無明得慧解脫,後斷貪欲得心解脫」,當成就「心解脫」,即能自身作證:「我生已盡,……自知不受後有。」

依據「十二因緣的生法(集法)」為起始、為核心,次第的如實知見「十二因緣的滅法(如何滅)」、「八正道」,成就「四聖諦第一轉、四行」,再依明見「四聖諦」的慧眼(慧根),引攝「出世間八正道」的次第及修習,成就「四聖諦第二轉、四行」,當已經次第的修習「出世間八正道」,成就離貪、斷愛的正定,就已完成了「愚癡、貪欲、瞋恚」的斷盡、不起,成就解脫,具足解脫知見:「我生已盡,……自知不受後有」,成就「四聖諦第三轉、四行」。此時,已經具足「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的修證,成就正覺、離貪、慈悲喜捨、解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1. 隨眠,為部派佛教時代,分別說部的觀念與用語。
  • 2. 應供,又稱為福田,此為arahant阿羅漢之義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