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7年/西元2025年

板橋龍山寺文化廣場七日禪修營報導:止觀細說 心開意解

板橋龍山寺文化廣場七日禪修營報導:止觀細說 心開意解

2014年12月29日至2015年1月4日,由臺北市艋舺龍山寺主辦,於板橋文化廣場九、十樓,舉行為期七天的禪修,敦請中華原始佛教會導師隨佛禪師主法。

文化廣場禪堂居高臨下、視野寬闊,從高處透過玻璃帷幕眺望,遠近街景盡收眼底。廣場設備新穎潔淨,管理良好,伙食營養豐盛,加上龍山寺義工服務親切、盡責,讓來自十方的法友猶如置身於極樂世界般,能心無旁騖地專一禪修

禪修課程主要為「十二因緣」法義學習,還有止禪及因緣觀初步練習。禪師及僧團法師們在小參時,一起與大眾分享個人經驗,並一一解答學員禪修上的問題,使學員得以解惑、心開意解。

隨佛禪師強調,禪觀方法必須與經教配合,自古以來禪師多出於經師傳承,因為 佛陀的禪法傳承在經法當中。可惜二千多年來,分別說部的論書改以「識為分位」解說十二因緣,大大悖離 佛陀教導之「六處為分位」的十二因緣,更無法契入「於六觸入處觀生法、滅法」的因緣觀禪法。禪師更進一步引經據典的闡明:以俱生、共生、和合生、相依生的聚合式觀念,絕對無法正確的認識緣生世界。採用十二因緣提要句頌解釋因緣、緣生的謬誤,導致實際、務實的身心十二緣起法,被曲解為一套玄邈的學說理論。後代學人又重論、不重經,修行如何真實得力?

禪師又提到:佛陀的禪法是直觀因緣,絕不是直觀無常、苦、無我,否則必會造成厭世、消極的負面心理,無濟於務實解決人生的困境。學法重點不在打坐或禪修技巧,而是「改變自己」,以「受用」來勘驗學習的虛實,莫以宗派為依。認真在待人接物上,懂得自我提醒、檢討,莫用「符合自己理想」、「習以為常」的態度生活。最後,禪師勉勵學員能在因緣智見下,重建對法、對人的信心,用因緣看待人間,珍惜因緣,傾力當前。

在結營前的分享時刻,一位來自大陸的法友表示,很羡慕臺灣法友,有如此的福氣能夠方便親近禪師。大陸法友想參加隨佛禪師教導的禪修,可說「一位」難求…...。

另外,一位深入研究佛法四十多年的馬來西亞法友表示:隨佛禪師能夠研究、發現部派間自部傳誦經典的矛盾,除了必須精通經典外,還要有過人的毅力及智慧,很慶幸自己有此機緣受此教導,得以解開心中謎團。

結營當天有數十位新學員有感於學法得益,向禪師求授皈依,為此次禪修劃下完美句點。

(報導轉載自電子報第七十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