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真義

隨佛禪師

佛教教導人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臺灣佛弟子這幾十年來,在宗教的薰陶之下,養成「行善是信仰」、「幫助別人是生活習慣」的可貴特質。人們普遍相信「善有善報」,認為行善能讓生活越來越好。

長久以來,佛弟子習慣從道德的角度解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話,認為「善」是合乎道德的事;「惡」是違背道德的事。相信只要持戒行善,生活便能更好,便能少災殃。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佛法的核心是因緣法,教導世人「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若從緣生、緣滅的智慧角度來看,我們不禁要提出質疑:「行善一定會有善報嗎?」畢竟人生的障礙,不是只有道德性的障礙而已,不是嗎?

你可以先自問:「什麼樣的人你不願意幫他?什麼樣的人你不喜歡與他合作?」除了缺乏道德這一項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因素影響著你?可能包括合作過程中,你得不到任何的利益;可能你就是不喜歡對方。影響你的原因很多,不單純只是因為對方「缺德」。

一個人想要避免人生的障礙,便需要避免別人不喜歡和我們合作。而這絕對不是單憑道德良好就能避免的事。所以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話中的惡與善,不能只從道德的層面來看,兩者的內容必須增廣。

「諸惡莫作」這句話中的「惡」,指的是造成我們人生障礙的事。凡是障礙我們人生正向發展的事,我們得精勤令其緣滅,如是我們才能困難更少。所以我們不做缺德的事;我們不佔盡所有的利益,反而能與人分享利益;我們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待人接物進退得宜;我們修出世間法,努力滅除五蓋。如 佛陀的教導:「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

「眾善奉行」,凡是有助於人生正向發展的事,我們得精勤令其緣生,如是才能讓我們生活更好。所以我們真心關懷身邊的人,幫助別人,對人施惠;我們耕耘人與人之間的善因緣,因為我們了解財富和福分是根植在生命與生命之間;我們修出世間法,努力增長七覺分。如 佛陀的教導:「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精勤務實,讓善法、正道緣生,讓惡法、不正道緣滅,即是行正道、走正途。行正道比行善道更有福報。

現法皆是緣生法,既隨因緣生而生,亦能隨因緣滅而滅,沒有固定的常,沒有從心所欲的我。人生會有困境,不會有絕境;困境只是一時,並非永遠。只要想法不同、作法不同,困境不一定會再是困境,因為因緣改變了。

諸法因緣生,沒有什麼事是百分百確定,任何對事情的把握,都只是心情,並非實情,所以做事不需要信心,只需要下定決心,以智慧傾力而為,光明的道路便在你面前。智者無憂,正因為懂得「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世間真相。

*本文由書記組節錄、整理自2016年2月16日,隨佛禪師於板橋龍山寺文化廣場「因緣觀與療癒憂苦」之課堂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