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佛長老從佛法的角度闡述:良好的溝通能力是開展人際關係的重要要素。表達跟聆聽就是溝通的主要表現,避免誤會與釋放善意才能真正表達,聆聽主要包括:1.讓對方充分表達即善意表達;2.瞭解對方意思,避免對方的誤解;3.建立分享與合作的健全的人際關係。
長老指出:人際關係的障礙主要是善意的障礙,是輸贏的心裡。輸贏心態主要來自於自卑、不自信、害怕重複挫敗的經驗,排斥抗拒過往的不能確定自己的經驗,造成孤立、有障礙的人際關係。
長老又指出:人際關係的底層就是一種心理人格的模式,受家庭的影響。自卑、輸贏的心理的形成主要跟勝任經驗(來源於具體生活中的經驗;被接納的情感滿足;能實現自己相信有用的價值)與挫敗經驗有關。
勝任經驗建立過程中,自信的建立受到人際關係、認知模式、情感交流模式等等各種因緣的影響與制約才會建立起來。
挫敗經驗的形成有三種模式:1.討厭權威,抗拒成功與勝任者,同情弱者;2.崇拜比他優秀成功的勝任者,討厭失敗者;3.抗拒勝任者,排斥弱者,只願意跟類似的人接近。這種自卑心理造成了只要贏、不要輸的心理障礙。
李志祥博士從心理學的角度以自己為例描述了“我”今天之所以是這個樣子,跟家庭成長背景有很大關係。家庭是第一人際關係場所。隨佛長老跟李博士都覺得這種家庭的影響直接影響這一個人的一生。李博士認為人際關係中最大的挑戰是安全感和歸屬感,人需要得到他人的接納,認可跟肯定。
李博士歸納出四種不同溝通模式的人:1.“被動型”的人;2.“攻擊型”的人;3.“明確型”的人;4.“消極抵抗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