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當於五蘊斷欲貪

節錄自 隨佛法師之《相應菩提道次第》
第四章 「老病死」之緣由與滅盡 第二節 明、無明
第二品 如實知集、味、患、離之次第
第五目 如實知「離」:當於五蘊斷欲貪

1-4-2-2.5.1 五蘊無常、苦,當於五蘊斷欲。

1-4-2-2.5.2 若於五蘊斷貪欲,則於未來不生、老病死苦。

SĀ77 大正藏《雜阿含》77經; S22.25《相應部》蘊相應25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斷色欲貪,欲貪斷已則色斷,色斷已得斷知,得斷知已則根本斷,如截多羅樹頭,未來不復更生。如是受、想、行、識欲貪斷,乃至未來世不復更生」。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KijXpnqrT.png

古老經說~大正藏《雜阿含》77經 白話摘要

台灣 編輯組

我是聽 佛陀這麼說的:

有一段時間, 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候, 佛陀告訴比丘們說:「應當要捨斷對色的欲貪,捨斷對色的欲貪後,就會捨斷對色的繫縛,捨斷對色的繫縛後,就得到解脫知見,得到解脫知見後,則捨斷生死的根本,如同截斷多羅樹的根頭,在未來就不會再生了。像這樣,捨斷對受……想……行……識等欲貪,則捨斷生死的根本,未來不再生。」

比丘們聽到 佛陀所說的法後,歡歡喜喜的去實踐。

KijXpnqrT.png

古老經說 大正藏《雜阿含》77經讀後感言

台灣 法觀

佛陀說法四十餘年,行跡遍及古印度恆河兩岸諸國,教化不同種姓人物無數。很多受教人士與 佛陀可能只有很短暫的接觸,儘管時間不長,簡單的幾句開示,有根器者立刻理解 佛陀所要傳達的正法訊息,修行即能得力。這訊息只有簡單幾句話,如同本經(雜阿含77 經)內容一樣:修行者要捨斷對五陰的欲貪;完成離貪斷愛的修行,即可解脫生死輪迴。

世人大都恐懼死亡,而恐懼死亡的根由在於對生命有貪愛。貪愛愈深者,對死亡恐懼也愈深。

以佛法的觀點來說,五陰的運轉即是生命輪迴現象,對五陰的欲貪即是對生命有貪愛。於五陰的欲貪不捨斷,則輪迴不可出。

世人凡夫所說的欲貪與 佛陀正法所指的欲貪在範圍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別。世人所說的欲貪指的是對非自己本分之人、事、物的貪求,僅止於道德層面的禁忌。而 佛陀正法所講的欲貪則指於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隨起的貪求,是聖者修行層面的關照重點。前者為世間,後者為出世,真的「差很大」!

遠的不說,以日常生活飲食為例,世人對自己認定的眼前美食會立刻投入享用,不做二想;換句話說,美食當前,凡夫只想到吃。佛陀對於吃的觀點在《阿含經》裏面講得很清楚,修行人對於食物採取不得不吃的態度,為療飢而食,食時做如食己子肉之想。也只有無時無刻對欲貪有如此的觀察與警覺,才能離貪斷愛,走向滅苦解脫之道。在此不得不讚嘆,出家修行真乃大丈夫行徑,非凡人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