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於四食有喜貪,則識住增長,復現住於名色之緣。

節錄自 隨佛法師之《相應菩提道次第》
第四章 「老病死」之緣由與滅盡 第三節 生死輪迴之集與滅
第四品 識住於名色之緣,則有未來世六根生
第一目 識住名色之緣,名識食,長養未來世生死

1-4-3-4.1.4 於四食有喜貪,則識住增長,復現住於名色之緣

SĀ374《相應阿含》374 經; S12.64《相應部》因緣相應64 經

KijXpnqrT.png

古老經說~大正藏《相應阿含》374 經 白話摘要

中道僧團

我曾經聽過  佛陀這麼說:有一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比丘們:「有四種食,能資養利益眾生,使眾生得以住於世間,攝受長養。什麼是這四種食呢?就是:一、粗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假如比丘對於這四種食有喜、有貪,愛識就會持住與增長,因為有愛識的持住與增長,所以有名色(六根、六境之緣)的持住,因為有名色(六根、六境之緣)的持住,所以有愛識緣於名色(六根、六境之緣)的持住,也就會使得識食增長,因為有識食的增長,所以就有未來世的有身(五陰)的增長[註1],因為有未來世的有身(五陰)的增長,所以未來世的生老病死、憂悲惱的痛苦就會生起,這些純然的大苦聚就會生起。

假如比丘對於這四種食不貪、不喜,因為無貪、無喜的緣故,就沒有愛識的持住與增長,因為沒有愛識的持住與增長,所以沒有名色(六根、六境之緣)的持住,因為沒有名色(六根、六境之緣)的持住,所以沒有愛識緣於名色(六根、六境之緣)的持住,也就不會使得識食增長,因為沒有識食的增長,所以未來世的有身(五陰)就不生、不長,因為未來世的有身(五陰)不生、不長的緣故,所以未來世的生老病死、憂悲惱的痛苦就不會生起,這些純然的大苦聚就會滅盡」。

佛陀說完本經後,比丘們聽聞  佛陀的教導,歡喜的遵奉教誨去修行。

[註1] 本經對應於《相應部》〈因緣相應〉SN12.64經,本經的「識住增長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諸行增長,行增長故當來有增長」,在元亨寺版本的中譯文句是:「由有識之住與增長,有名色之顯現,由有名色之顯現,有諸行之增上,由有諸行之增上,有未來後有之再生」。

以下的說明參見《正法之光》第45期『部派經說傳誦的演變–16:7-1-2-2-6-2.』的內容。「識住」應當是出自於《舍利弗阿毘曇論》提出的「住胎」思想。另外,SN12.64經並沒有「入於名色」的文句,「入於名色」此句表達出部派佛教的「入胎」與「結生」的部派見解,這見解認為識「入胎」時,過去行緣生現在識的「結生」。見《舍利弗阿毘曇論》卷十二:「名色有緣。……名色何緣?識緣名色此是答。……識不入胎有名色生不?……無也。」

「諸行增長(或增上)」則是出自於《舍利弗阿毘曇論》「緣現在行生未來識」的部派解說。參見《舍利弗阿毘曇論》卷十二:「復次,若人無慧、無明未斷,起不善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作不善行已,身壞命終,墮地獄、畜生;餓鬼,以因緒緣故,生地獄、畜生、餓鬼,初識以業,因緒集緣,生眼識乃至意識及後了識,如是緣現在行生未來識,是為行緣未來識。」

KijXpnqrT.png

古老經說~大正藏《相應阿含》374經 讀後感言

Bhikkhu Aticca

佛陀在本經中解說:有情眾生一方面需要四種食(粗摶食、細觸食、意思食、識食)的滋養,才能安適的活著;另一方面,卻又因為喜貪這四種食,而引發一連串的身心經驗,導致憂慮、悲悔、惱怒、愁悶等等負面情緒持續的生起。

在現代的社會環境裡,形形色色的廣告與商業促銷活動幾乎是無所不在,藉由大眾媒體的傳播途徑,勾引著消費者的注意和情感,誘使消費者去購買商品或進行交易,這類活動多數只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情感需求,而非維持生存所必須要做的事情。

在大正藏《相應阿含》第623 經與其對應的南傳《相應阿含》〈念處相應〉第20 經的經文中, 佛陀為了教導出家眾如何在五欲紛擾的環境中保持正念、正智,因此舉了一個譬喻:有一個貪生怕死的人,捧著一個盛滿油的缽,後面緊隨著一個拿著刀劍的殺手,假使這個人不小心讓缽溢出一滴油,就會被殺手砍頭。在這情況下,這個人行走在眾多能歌善舞的美女們與嘻鬧歡笑的觀眾之間,雖然能察覺到周圍人群的行動,但是因為恐懼隨時會被殺,因而會持續的專心走路與注意缽中的油,根本不敢鬆懈心情去觀賞近在身邊的美妙女色與歌舞。

佛陀以這譬喻,教導弟子們將個人身心當成一個盛滿油的缽器,時時刻刻要記得死亡隨時會來臨,在平常生活中就能精勤的攝持正念、正智,全神貫注的做好眼前應該做的事務,走好應該走的正道,調伏及度越身心的貪欲、憂喜、苦樂等種種煩惱。

一般人的生活模式是自以為可以長久的活下去,很少想到死亡。通常是在臨終之前或得知身體罹患不可治療的疾病,人們才突然警覺到剩餘的日子不多,那時才開始反省自己的這一生,是否由於忙碌於工作或迷失於競逐名利、地位,因而疏忽了今生必須要做的重要事情,譬如說,對於父母和家人的親情與關懷。其實我們平時就可以做好今生應當做的幾件事,那麼無論何時發生意外事故,都不會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