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四世紀到五世紀初,鳩摩羅什翻譯了著名的《大般若經》、《大智度論》、《中論》跟《百論》,《大般若經》的主要思想是「一切法空、無自性」。此後,中國北方主要信受的是《般若經》的思想以及龍樹學。
菩提達摩來到中國後,宣揚的是《楞伽經》的如來藏思想,這與《般若經》的思想有明顯衝突,隨著《大般涅槃經》的譯出,中國陷入了空、有之爭,此時「有」明顯受到壓制。
到了隋朝,受中國道家思想的影響,有宗日盛,空宗日衰。隋朝年間,智顗大師將《般若》跟《中論》的思想融於佛性,並將整個經說判斷成四個時期,即藏、通、別、圓,並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個觀點為圓教。唐朝開國以後,尊崇老子李耳為先祖,般若思想不再受到支持與歡迎。隨後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基本上都是用佛性的思想詮釋《般若經》的空,說空講有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禪宗開始興盛。
唐代以後,禪宗門人歷經近兩百年,編出西天有二十八祖、東土有六祖的師承,從菩提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到惠能。
惠能傳法直接簡要、富有生命力。神秀弘法主要興盛於北方的士大夫階級。在爭禪門正統的辯論中,由於惠能弟子神會大師在安史之亂中支持唐朝,受到王室扶持,最終惠能大師成為正統。
惠能一脈法脈綿延,形成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溈仰宗和臨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