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念想、處世準則,倘若總是以自己的需求與利益為主軸,那麼我們可以說,此人的人生重心是「欲望」。這種只在意個人利害得失的人生態度,用通俗的話來形容,即是「欲望人生」。
辨別這類人的準則,並非由外在的舉止、外貌或社會地位來決定。他們不一定會犯法,或是講話粗聲粗氣;不一定長得不好看,或者學歷低;不一定貧窮或富有,也不一定是失敗或成功,環境及遭遇都不一定。但是,處世待人以滿足利益需求、遠離害處為主軸,便可說是「欲望人生」的模式。
這類的人士是念念重於自己,卻沒有世界,不在意他人,只在意自己。此人之所以在意我們,是在意我們對他有什麼好處或壞處而不是在意我們。因此,這類人士不是真的在意世界,而是在意世界與他的利害有什麼關聯。只在意個人之利害得失的人士,處於「欲望人生」的生活。
另有一類人士的展現是截然不同的生活,而是「真情人生」的生活。「情」是什麼?如果重視生命與生命之間的關係,便會重視周邊的人、事,以及關心周邊世界的處境。自會關心、維護周邊的人、事,特別會在乎有緣的人、事、環境。這般的生命態度,便是可貴的「真情」。
佛教說的「自利利他」,不是宗教使命,也不是道德標準,而是出自於重視自、他之關係及福祉的真摯情感。若要評斷「自利利他」的作為成效,除了當事者的人生智慧以外,還要關係於過往與環境的影響,誰也無法絕然的掌控、決定。此處談及的人生智慧,指的是「四聖諦」的智慧。
許多人願費力維護自、他的關係與福祉,盡心力於自利利他,縱使無法盡如人意,也願盡力而為,這便是「真情」。「欲望」與「真情」是截然不同,許多人分不清「欲」與「情」的不同,往往將兩者混為一談。
具有宗教情操的人士,便是心懷價值的人。因為人生最有價值的事,便是善經營自、他關係,並維護自、他的福祉。心懷真摯的人士,必會重視、耕耘自、他的關係,並重視及維護自、他的福祉,絕不是念念自身需求與利害的滿足。這類人士會顧及自己與周邊的世界,盡力讓自、他朝向光明。凡具有如此真摯情感的人士,即是心懷價值而輕利害的人。
重視自、他的關係與福祉,而不重視個人欲望的滿足,便是具有宗教精神的人。這般的真摯情懷,可能與信仰有關聯,或信佛,或信基督、天主、阿拉。或者,有可能是受到宗教信仰的啟發、影響,而重視生命的價值。因此,我們可將這般表現稱為「宗教精神、宗教情操」。
雖然某些人士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卻也重視自、他的關係與福祉,同樣心懷價值與真摯情操。如果我們有幸認識心懷真摯情感的人士,大概不會受其傷害。除非對方的人格不健康,認知有偏頗,否則我們和這類人士相處,應當是相當溫暖的經驗。
反之,如果我們與以滿足欲求為主的人士相處,即使對方是高學歷、言談有禮、富有、成功、守法律的人士,但對方對我們的影響便.......。
若我們是先看對方能帶來多少個人利益,再決定如何與對方相處,如此心態無疑是傾向欲貪的人!
若我們真摯待人,多能受人真摯回應,令彼此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