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四大焦慮:1.不足的焦慮;2.不如人的焦慮;3.未被了解的焦慮;4.沒人在乎自己的焦慮。在生活中,一般人很不容易擺脫以上的四種焦慮。
此處所指的「不足」,並非指一個人吃不飽、穿不暖,而是指一個人覺得他想要的卻要不到;他認為人生應該如何才算是好或者平安,而他卻未能那樣。
由於人對於「不足」是各有其主觀的感受和看法,故而標準不一。具有不足焦慮的人,很容易以自己覺得的不足點做判斷,對自己與周圍的環境多所期待、要求、抱怨,也容易對不足點升起貪求的表徵與糾結。導致自己不好過,連帶身邊的人也不好過!
每個人在意的事情、要點,大多不一樣。例如: 學歷、語言、外貌、身高、家世等等,害怕不如人,所以總有心病,有不如人的焦慮。
不如人焦慮有三項明顯的表徵:第一項表徵:習慣性的比較心態。當遇到自身在意的事情時,隨即會自他比較的思維模式,比較自他的高低、對錯、好壞、輸贏,並在意自己是否受到肯定與重視。
第二項表徵:放大不足,再行貶抑。容易放大別人的不足,放大事情的不足,之後再不自覺或習慣性的予以貶抑。例如:理智上認同各有優點、缺點,但焦慮情緒會使自己放大、聚焦在人、事、物的不足處,進而加以貶抑。
第三項表徵:迫切需要可以證明自己的依靠或標準。譬如:某些人的自制能力較強,在表面上不會表現出與人爭輸贏的作為,但內心害怕自己有不受歡迎的表現,擔憂未能獲到認同,非常排斥受人看輕的遭遇。因此,往往抱持著「做給別人看」的生活態度,總覺的自己活得很疲累。然而,在現實的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是在意自己遠超過注意他人,關注自身表現的人,除了自己與親近的親友以外,大多數人根本不大注意自己。實際上,這類心態只是不斷折磨自己而已。具有不如人的焦慮,往往表面強大而內心孤獨無力,不斷的追逐於證明,證明自己絕非不如人。
害怕自己是無名之徒,不受關注與重視,怕人不知、怕人不了解自己。具有這類型焦慮的人,往往在原生家庭經歷了親情的失落與挫折,不受家人的重視、關注,也缺乏親人的妥善關照與感情回應,這是出自情緒創傷的後遺症。因此,這類焦慮主要是擔憂自己不受注意、了解、關照、重視,許多人是一生活在這類焦慮當中。簡單的說,這是用一生來療癒源自生長環境的創傷,這般心境是多愁苦、落寞與孤獨。
人生早期形塑成而的創傷心理,在往後的生活、處眾時,出現的表徵有以下幾點:
這類焦慮的人不是需要公正、公義、正面、光明的對待,而是偏袒、偏愛的對待。這類焦慮不只需要在乎他而已,而是希望最在乎、特別在乎他。若要緩和這類焦慮的作法,不是正面、光明、公義、公正的注意與對待,而是偏袒、偏愛,這類人士是要尋找偏坦對待。
以上四種焦慮,不是焦慮他人不好,而是焦慮他人對自己不夠好,也是世人在生活中很難跨越的四種焦慮。
世尊說過:「若不正見五陰是緣生法,則令五陰有結縛及苦生。」試想:以上四種焦慮所形成的表徵,難道不是結縛及苦?修行人是要在日常生活止息該四種焦慮,也是解脫該四種焦慮。雖聽來容易,但實際落實才是真修行。我們需要自我檢查,自己有幾種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