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兩種極端感情下的人際問題

兩種極端感情下的人際問題

人際關係
隨佛禪師

社會上的人常有兩種特別的行為模式:一種是總是要麻煩別人,無論到哪裡,便是要佔人便宜,要麻煩別人,造成彼此的困擾;另一種是總是不要麻煩別人,無論如何自己想盡辦法也不要麻煩別人,結果確實做到了不麻煩別人,但也因為如此,卻讓彼此間有了更多的麻煩。

這兩種都是屬於極端的行為模式,使得彼此在相處時甚是疲累。其實該不該麻煩別人不是問題,問題在你的心態是否正確。一個比較妥善的做法是:毫不費力就可以解決的事,自己處理就好;但畢竟一個人的能力有限,在必要的情況之下,我麻煩別人,也讓別人麻煩我,這才是麻煩別人正確的心態。

有必要時,我肯為別人承擔麻煩,我也願意別人為我承擔麻煩,最好避免那兩種極端的行為模式。其實那兩種人士的內心都有著不必要的情緒,譬如:有些人你麻煩他時他都很樂意,但你要為他做一點什麼時,卻惹得他生氣拒絕;他買東西送你,他很開心,但只要你買東西送他,他是抵死不從。跟這樣的人相處,讓人感覺很勞累,不知該怎麼辦?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重要的是彼此心裏都有對方,彼此都能體諒對方,不論怎麼做,大家依然能夠一起同甘共苦的往前走。這是在說: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就是彼此都有把對方放在心上,也因為彼此需要,所以能夠去體會對方,會知道怎麼做比較妥善。

必須避免的是:在體會了以後,不要因為這份體會,變成了彼此僵在那裡,不能一起往前走的因緣。譬如男女相處,兩個人感情很好,彼此對對方都是真心實意,且彼此都能主動的體諒對方:女方體諒男方經濟不好,現在工作不穩定,於是她想「如果嫁給他,會增加他的經濟負擔與生活困難」,所以女方不敢提出你來娶我;男方知道達不到對方父母要求的條件,又覺得自己沒有辦法給女方好的生活,怕耽誤了女方,為不讓女方為難,更不敢輕言婚約。

就這樣,彼此在「不想讓對方為難」中已交往了五、六年,到了適婚年齡,但彼此都不敢提出結婚的想法。原因在哪裡?原因就是:彼此太過體諒對方,非常替對方設想,然而這樣的體諒與設想逐漸形成一個坎,讓雙方沒辦法繼續向前走。最後,男方對女方說「妳去找一個比我更好的對象吧!我不要耽誤妳。」女方也想「不要耽誤男方,免得男方為了照顧我而增加負擔。」兩人就這樣走不下去了。

世間的飲食男女,很多人就是跨不過這一關。有些人是內心沒有感情,內心裝不下別人,這是一種極端;另一種極端就是內心把別人裝在心裏,裝得過度了,結果走不下去。過度的替對方設想,卻變成一個心中度不過的坎,最後只有遺憾地錯過好的緣分!

「對人善意」是一種方法,目的是為了讓彼此能夠更好。如果把方法誤當作目的,便會變成「我對他人好即是目的」。然而,這卻讓自己過度負擔,對方過度依賴,而「彼此更好」的目的早已不見了。拿筷子是要夾菜吃,而不是吃筷子。其實,善意沒有什麼不好,但過度偏頗,反而失去更可貴的效果。

所以,總是想著「別人要對自己好」,或總是想著「我一定不能讓別人負擔我」,這兩種皆是極端的感情模式。

生活上最重要的是:我們彼此內心都有將對方放在心裏,並且懂得對方的問題與需要,同時明白分寸與界限,讓彼此能同心協力與同甘共苦的解決問題和開展人生,而不是因此卻形成了過不去的坎。

 

※本文由書記組整理自2022年8月30日,隨佛長老於中道禪林對僧眾開示的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