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2.2.1 無明者則不知五陰無常,則於於五陰生愛喜,取著五陰是我、我所,故生繫著。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生則繫著,不生則不繫著」。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若生則繫著?愚癡無聞凡夫,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故,於色愛喜、讚歎、取著,於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變、若異,心隨變異;心隨變異故,則攝受心住。攝受心住故,則生恐怖、障礙、顧念,以生繫著故。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生繫著。
云何不生(則)不繫著?多聞聖弟子,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故,不愛喜、讚歎、取著,不繫我、我所而取。以不取故,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變異;心不隨變異故,心不繫著攝受心住。不攝受心住故,心不恐怖、障礙、顧念,以不生不著故。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不生不繫著」。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我曾經聽過 佛陀這麼說:有一段時間, 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佛陀告訴比丘們:「假如渴愛生起就有繫著,假如渴愛不生起就沒有繫著。認真聆聽,善加思惟,現在為你們解說。
為什麼渴愛生起就有繫著?愚癡無明又沒聽聞正法的凡夫,由於不能如實知色陰如何集起、不能如實知色陰如何滅沒、不能如實知對於色陰的味著、不能如實知味著於色陰的過患、不能如實知如何遠離對於色陰的味著,對於色陰生起愛喜、讚歎、取著,取著色陰是我、我的所有。取著色陰是我、我的所有以後,假如色陰改變、變異,心就隨著變異;因為心隨著變異,渴愛將心攝住在色陰的變異。由於渴愛將心攝住在色陰的變異,恐怖、罣礙、顧念就會生起,這是因為有繫著的緣故。對於受陰、想陰、行陰、識陰的繫著,也是如同色陰這樣。這就是為什麼有渴愛生起就有繫著。
為什麼渴愛不生起就沒有繫著?已聽聞正法得明見的聖弟子,能夠如實知色陰如何集起、如實知色陰如何滅沒、如實知對於色陰的味著、如實知味著於色陰的過患、如實知如何遠離對於色陰的味著,因為能夠如實知,對於色陰不會生起愛喜、讚歎、取著,不會取著色陰是我、我的所有。因為不生起取著,假如色陰改變、變異,心就不會隨著變異;由於心不會隨著變異,心不會繫著於色陰,沒有渴愛將心攝住在色陰的變異。由於沒有渴愛將心攝住在色陰的變異,恐怖、罣礙、顧念就不會生起,這是因為沒有繫著的緣故。對於受陰、想陰、行陰、識陰的不繫著,也是如同色陰這樣。這就是渴愛不生起就沒有繫著。
佛陀說完本經後,比丘們聽聞了 佛陀的教誨,歡喜的遵奉教誨去修行。
1. 本經所對應的南傳聖典經文是《相應部》「蘊相應」SN22.8 經,其中完全沒有關於「心」的用詞。由於本經為宗仰「如來藏」思想的求那跋陀羅所譯,因此才多加入有關於「心」的描述用詞。SN22.8 經相對應於本段經文的摘要:「彼人有色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2. SN22.8 經相對應於本段經文的摘要:「彼人有色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以前有一個故事:古代有一位將軍拿出他所珍愛的玉杯把玩,一不小心玉杯滑了下來,他嚇了一跳。還好那位將軍動作快抓住滑下來的杯子,不過他已經驚嚇得滿頭大汗了。當他回過神鎮定下來之後,心裏想著:「我在戰場上面對千軍萬馬、衝鋒陷陣、出生入死從來沒有害怕過,可是為什麼一個小小的玉杯就讓我嚇成這樣﹖」那位將軍想了一陣子之後,就將他心愛的玉杯打碎。
在《相應阿含》44經中, 佛陀指出:「……於色愛喜、讚歎、取著,於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變、若異,心隨變異;心隨變異故,則攝受心住。攝受心住故,則生恐怖、障礙、顧念,以生繫著故。……」那位將軍雖然在沙場上無所畏懼,但心繫著於玉杯,當玉杯快摔壞時,心生恐懼。後來他沉思良久,將那個玉杯打碎。就如同 佛陀經文中所教的:「…以不取故,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變異;心不隨變異故,心不繫著攝受心住。不攝受心住故,心不恐怖、障礙、顧念,以不生不著故。……」
「玉杯」不一定都會帶在身邊,可是五受陰則是隨時都在。只是「繫著於玉杯」,就能讓一位沙場老將心生恐怖、汗流浹背,更遑論眾生於色、受、想、行、識愛喜、讚歎、取著時的情況。這是很難想像的,可是眾生卻是每天無時無刻都得面對及承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