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五蘊集、五蘊滅之明與無明

節錄自 隨佛法師之《相應菩提道次第》
第四章 「老病死」之緣由與滅盡 第二節 明、無明
第三品 如實知五蘊集、滅、味、患、離 第三目 明、無明

1-4-2-3.3.1 五蘊集、五蘊滅之明與無明

SĀ256大正藏《雜阿含》256經;S22.127、128《相應部》蘊相應127、128經
(參《雜阿含》Ā68經、《相應部》蘊相應S22.102經、因緣相應21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時尊者拘絺羅,晡時從禪起,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問訊,種種相娛悅已,卻坐一面。時尊者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我說不」?舍利弗言:「隨仁所問,知者當說」。

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所謂無明,云何是無明?誰有此無明」?舍利弗答言:「無明者謂不知,不知者是無明」?「何所不如」?「謂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不知(* 1);色無常,色無常如實不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不知。受、想、行、識生、滅法,(受、想、行、)識生、滅法如實不知;(受、想、行、)識(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實不知;如(受、想、行、)識磨滅法,(受、想、行、)識磨滅法如實不知。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不知,不見,無無間等,愚,闇,不明,是名無明。成就此者,名有無明」。

又問舍利弗:「所謂明者,云何為明?誰有此明」?舍利弗言:「摩訶拘絺羅!所謂明者是知,知者是名為明」。又問:「何所知」?「謂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知;色無常,色無常如實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知。(受、想、行)識生滅法,(受、想、行)識生滅法如實知;受、想、行、識(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實知;(受、想、行)識磨滅法,(受、想、行)識磨滅法如實知。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知,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是二正士,各聞所說,展轉隨喜,從座而起,各還本處。

* 1:五蘊是生法,亦是滅法(參Ā260,S22.21),此謂「五蘊是依因緣生之法,故也是依因緣滅而滅之法」,所謂:「緣根、境生識,三事和合觸……諸大苦聚集;六入滅則觸滅……諸大苦聚滅」(參Ā68,334,S12.126)。若如實見五蘊集與滅,所謂「無明緣行……諸大苦聚集;依無明之無餘,依離貪滅乃行滅……諸大苦聚滅」(參S12.21,絕不是剎那生、剎那滅),則如實知五蘊無常、苦(參S22.102),正見因不知五蘊是緣生法、無常、苦,而於五蘊生樂著,貪愛五蘊(味),故有生、死的集起。若如實見五蘊集與滅,即得正見五蘊無常(患),而於五蘊不生樂著,厭離五蘊(離),則有生、死之滅盡。如是如實知當於五蘊斷欲貪、越欲貪、滅欲貪(離),是為生、死滅盡之道(參Ā768,S45.2)。如是如實知五蘊集、滅、味、患、離,是為於五蘊、集、滅、道如實知。──參《雜阿含》1173經

KijXpnqrT.png

SĀ845大正藏《雜阿含》845經;S55.28、29《相應部》預流相應28、29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五恐怖、怨對休息,三事決定不生疑惑,如實知見賢聖正道,彼聖弟子能自記說:地獄、畜生、餓鬼惡趣已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何等為五恐怖、怨對休息?若殺生因緣罪,怨對恐怖生,若離殺生者,彼殺生罪怨對因緣生恐怖休息。若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罪,怨對因緣生恐怖,彼若離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罪,怨對者因緣恐怖休息。是名罪怨對因緣生五恐怖休息。

何等為三事決定,不生疑惑?謂於佛決定離於疑惑,於法、僧決定離疑惑,是名三法決定離疑惑。

何等名為聖道如實知見?謂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名聖道如實知見。

若於此五恐怖罪怨對休息,於三法決定離疑惑,於聖道如實知見,是聖弟子能自記說:我地獄盡,畜生、餓鬼惡趣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KijXpnqrT.png

SĀ846大正藏《雜阿含》846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何等為聖道如實知見?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KijXpnqrT.png

SĀ846大正藏《雜阿含》846經之次經

◎次經亦如是說,差別者:「何等為聖道如實知見?謂十二支緣起如實知見。如所說: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聖弟子如實知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KijXpnqrT.png

S12.21《相應部》「因緣相應」21經(參《雜阿含》SĀ68經)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衞城。

二 ﹝世尊宣曰:﹞「諸比丘!如來具足十力,具足四無所畏,示知牛王之事,於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濟度眾生。

﹝所謂」: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滅如是如是;受如是如是,受之人集如是如是,受之滅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想之集如是如是,想之滅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行之集如是如是,行之滅如是如是;識如是如是,識之集如是如是,識之滅如是如是。

此有時即彼有,此生時即彼生。此無時即彼無,此滅時即彼滅。

三 即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如是此是全苦蘊之集。

四 依無明之無餘,依離貪滅乃行滅,依行滅乃識滅.....如是此為全苦蘊之滅。」

KijXpnqrT.png

古老經說 白話摘要

台灣 編輯組

SĀ256大正藏《雜阿含》256經

我曾經親耳聽 佛陀這麼說的:有段時間, 佛陀住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當時,尊者舍利弗和尊者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尊者拘絺羅在下午從禪修起,拜訪尊者舍利弗的住所,相互問候,喜悅的交談後,坐在一旁。此時,尊者摩訶拘絺羅對舍利弗說:「我有想問的事,請問您有空閑為我說明嗎」?舍利弗說:「仁者您隨意問,我若知道就會說。」

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說:「所謂無明,什麼是無明?誰有這無明?」舍利弗回答:「無明就是不知,不知就叫無明。」摩訶拘絺羅問:「不知什麼呢?」

舍利弗回答:「就是:色是生、滅法,對色是生、滅法不能如實知;色是無常,對色是無常不能如實知;色是磨滅法,對色是磨滅法不能如實知。受……想……行……識是生、滅法,對識是生、滅法不能如實知; 受……想……行……識是無常,對受……想……行……識是無常不能如實知;受……想……行……識是磨滅法,對受……想……行……識是磨滅法不能如實知。摩訶拘絺羅!對於這五受陰不能如實知、不見、不能無間隔的契合於真實、愚、闇、不明,就稱為無明。成就這些的,叫做有無明。」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說:「所謂明,什麼是明?誰有這明?」舍利弗回答:「摩訶拘絺羅!所謂明就是知,知就叫明。」摩訶拘絺羅又問:「知道什麼呢?」舍利弗回答:「就是:色是生、滅法,對色是生、滅法能如實知;色是無常,對色是無常能如實知;色是磨滅法,對色是磨滅法能如實知。受……想……行……識是生、滅法,對識是生、滅法能如實知;受……想……行……識是無常,對受……想……行……識是無常能如實知;受……想……行……識是磨滅法,對受……想……行……識是磨滅法能如實知。拘絺羅!對這五受陰能如實知、見、明、覺、慧、能無間隔的契合於真實,就稱為明,成就這些的,叫做有明。」

兩位正法弟子各自聽到彼此所說,互相稱讚歡喜,從座位起身,各自回去原本的修行處。

KijXpnqrT.png

SĀ845大正藏《雜阿含》845經

我曾經親耳聽 佛陀這麼說的:有段時間, 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對在場的比丘說:「如果比丘止息五種造成恐怖、仇怨對立的行為,對三件事確定不生疑惑,如實明瞭見到賢聖正道,那位聖弟子能對自己記說:『地獄、畜生、餓鬼惡趣的輪迴已經結束,證得須陀洹,不再墮落惡道,決定正向無上正等正覺,最多七次往生於天道或人道,到達苦滅盡的邊際。』

那什麼是止息五種造成恐怖、仇怨對立的行為呢?若有殺生的因緣罪行,則有擔心仇怨和對立的恐怖發生,如能遠離殺生,則能止息擔心仇怨和對立的恐怖;若有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的罪行,則有擔心仇怨和對立的恐怖發生,如能遠離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的罪行,則能止息擔心仇怨和對立的恐怖。是稱為止息五種造成恐怖、仇怨對立的行為。

什麼是對三件事確定不生疑惑呢?即:正信於佛,遠離疑惑;正信於法、僧,遠離疑惑,這稱為對三件事確定離於疑惑。

什麼是如實明瞭見到賢聖正道呢?即:如實明瞭見到苦聖諦,如實明瞭見到苦如何發生的聖諦,如實明瞭見到苦如何滅盡的聖諦,如實明瞭見到苦如何滅盡的道次第的聖諦,這就稱為如實明瞭見到賢聖正道。

如果止息這五種造成恐怖、仇怨對立的行為,對三件事確定離於疑惑,如實明瞭見到賢聖正道,那位聖弟子能對自己記說:『地獄、畜生、餓鬼惡趣的輪迴已經結束,證得須陀洹,不再墮落惡道,決定正向無上正等正覺三菩提,最多七次往生於天道或人道,到達苦滅盡的邊際。』

佛陀開示後,在場的比丘們聽聞 佛陀的教導,恭敬歡喜的依法修行。

KijXpnqrT.png

SĀ846大正藏《雜阿含》846經

我曾經親耳聽 佛陀這麼說的:有段時間, 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對在場的比丘們說:(,如上說,差別在於):「什麼是如實明瞭見到賢聖正道呢?就是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KijXpnqrT.png

SĀ846大正藏《雜阿含》846經之次經

相應阿含846經的次經也是這麼說,差別在於:「什麼是如實明瞭見到賢聖正道呢?就是如實明瞭見到十二支緣起。如前所說:有此事的因緣則才有此事,此事的因緣現起則彼事才現起,如:有無明的因緣而有行,有行的因緣而有識,有識的因緣而有名色,有名色的因緣而有六入處,有六入處的因緣而有觸,有觸的因緣而有受,有受的因緣而有愛,有愛的因緣而有取,有取的因緣而有有,有有的因緣而有生;有生的因緣而有老、病、死等等憂悲惱苦,這稱為聖弟子如實明瞭見到賢聖正道。

佛陀開示後,在場的比丘們聽聞 佛陀的教導,恭敬歡喜的依法修行。

KijXpnqrT.png

古老經說 讀後感言

台灣 法源

大正藏《雜阿含》256、845、846、846之次經

在學習南傳佛教那個階段時,和法友們的討論及互動,大家都很期待能修証成須陀洹。如何才能証須陀洹?主流說法為:要斷三結,成就四不壞淨信。

於是為了斷身見、戒禁取和疑惑,就直接修無常觀、四大界分別觀、三十二身分觀,用來斷身見和戒禁取。而面對疑惑,則難以突破,或用卡拉瑪經的敘述,對所見所認知的觀念一一加以檢正,但檢正目標卻看似無窮盡;一旦碰上生死輪迴如何輪迴的問題,就只好投降或相信自己所想出的輪迴方式。

那段求法的歷程一直模模糊糊的,只覺得須陀洹應該是離我們凡夫最接近的,又看似可達成的境界,但在關鍵處卻又無法切入,實在有種障礙深重、生不逢時的感覺。

不過在接觸到大師父後,接觸到以歷史為基石經大師父還原的修證道次第後,那近在咫尺卻又不得其門而入的修證關鍵,被解開了。

以上這三篇《相應阿含》的經文,大師父就是將其按照道次第順序作編排,先對五受陰的因緣法如實知,先得「明」斷「無明」,接著由此見得五受陰身心的實況,起佛法僧不壞淨信,且對於行為所造成的影響謹慎小心,不去做五種造成後續恐怖和麻煩的行為;由於明見五受陰的因緣法,就會明白我們過去所以為的一一個體,都是正在磨損敗壞的過程,沒有片刻之存有,保證得不到;進而知道所謂賢聖正道「八正道」,乃離貪斷愛的「八正道」。這樣叫做「須陀洹」。

什麼是如實明瞭見到賢聖正道呢?必須如實明瞭見到十二支緣起,而十二支緣起正是生死輪迴如何輪迴的關鍵。正確的解讀十二支緣起,才能現觀生死輪迴如何輪迴。這在大師父的公開說法中有教,在此就不贅述。

如此修學,不再是模模糊糊不著邊際,也不再用自我催眠法,而是相當明確的「見因緣法,知生死輪迴如何起、如何運作,起不壞淨信,止息不良影響的行為,明白聖賢走過的解脫正道」。

至此,須陀洹的稱謂不再重要,反而正確的修行次第和行為的依止之明確化,才是讓修行真正踏實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