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7年/西元2025年

四無量心之修證法及內涵 (二)

四無量心之修證法及內涵 第二集

四無量心之修證法及內涵 (二)

隨佛禪師

在說明了北傳菩薩道的發願與南傳菩薩道的慈心想之後,隨佛長老依照《相應阿含》第743經與《相應部》〈覺支相應〉第50經的內容,開示 佛陀教導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內涵及修法:佛陀教導我們應該依四念處、七覺分而修行成就四無量心。長老詳細解析得明、離貪才是修習四無量心得以次第成就的正確道路,假如希求與貪欲不斷,嗔怨、嫉妒、害人之心就不可能斷,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慈悲。

我們修四念處(十二因緣觀),次第起七覺分:得明、斷無明,見諸法緣生,故知諸法是敗壞之法,因此能夠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而修八正道,最後斷貪愛,才能成就真正的慈悲喜捨。長老以生活中的實例解釋凡夫的羨慕與嫉妒如何生起。

高尚的道德仍然是有漏的眾生愛,是依對「自我」的貪愛為根本。凡夫的慈悲以愛欲為根本,就必須發願、作意希求,這樣無法離開愛染,勢必與眾生競爭功績成就,憂惱就不能斷,也不會有真正的慈悲。

修十二因緣觀而見法、斷除我見、遠離貪愛的聖弟子,他們的慈悲喜捨是以「明」為前導。所以,得「明」、離貪,才是成就慈悲喜捨的根本之道。佛法的慈悲喜捨是次第而起,並且一層比一層一個更深刻。

佛陀在經文中開示:雖然不修習奧義書思想的四種無色界禪定,但聖弟子依七菩提支而成就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其證量也超越了奧義書思想的四種無色界禪定的境界。

佛教沒有奧義書思想的「神我」,因此不可能有無色界的生命。長老最後依幾篇經文解說意根是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