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師父收徒弟,只要他肯持金錢戒就收,經過十幾年的經驗,發現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必須具備有關懷其他生命的宗教精神。
如果我們只是從「好人或壞人」來評判一個人,那樣未免過於粗糙,蓋每個人都有各種面向,不可能皆無缺點、做每件事都很棒;或者以為只要獨來獨往,便是自個兒的事情,與他人無干。我們在人群裡生活,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們,有一要點必須具備:在我們內心裏要把別人當一回事。
人與人相處,要彼此互利,不能抱持著「我好你不好」,或「我比較好你比較不好」的想法。「互相尊重、珍惜」,這聽起來容易,但有些人沒有這個習慣,理智上他是懂的,但他不習慣與人互利,更不具有關懷生命的情懷。
有些人研究佛法、受戒、出家,住在寺廟、讀經、學法,過著高尚、平靜、安穩的生活,沒有很大的虛榮心、貪欲淡薄,但卻缺乏互利、利他的心態,這樣很容易產生一個問題:在團體生活裏,在人和人相處中,他會比較在乎自己,也因此容易和他人產生相處上的問題。
互利的意思,不是麵包掰開各分一半,而是表示願意與大家一起面對、承擔,不推諉、不逃避,共同解決困難,也願意一起分享美好的人生經驗。
所以,並不是對物質要求不高、不虛榮,就適合修行;缺乏與人互利的心理準備,與人相處便容易有困難。
諸位請捫心自問:自己和人相處是否挺費神的?別人跟我相處是否挺費神的?
在人群裏生活,便是得不厭其煩的溝通交流,否則便只適合獨善其身,默默過日子。人與人在一起生活,一定要交流,要互相尊重、理解,互相願意配合,才有辦法分工合作、同甘共苦。在團體中,若大家為了某一個人得多折騰,是此人的社會化不足。
在團體中和大家一起生活,理所當然要互利、要懂得配合別人,願意傾聽,願意瞭解別人,互相尊重、不折騰,不能老是把自己當焦點,什麽事情都以自己的需要、心情為主。
慎選同行者,但自己也要注意提升團體生活應有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