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7年/西元2025年

承擔與感謝

承擔與感謝

內在成長
隨佛長老

天道酬勤,精勤為要。最近大家都盡心盡力地忙著做好自己所承擔的法務,修行人就是要有這樣的態度,千萬不要做個好逸惡勞者,若如此,以世俗人的眼光來看那即是社會的寄生蟲。我們對自己有責任,所以要勤奮、要承擔自己一生的需求,其重點不在於自身的能力大或小,而在於不害怕付出,能承擔自己與自我負責,不能總是讓身邊的人為我們付出。

即使是我們碰到很好的緣分、機緣或好人,就好像坐上了快車,人生從此大不同,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覺得這是自己的福分,把自己當成是別人的責任。自己的責任得自己承擔,而別人願意對我們付出關懷,那是很大的情分,要懂得感恩。

父母、老師、有助力的朋友對我們來說,有很大的恩情;同樣的,在人生的過程中,有時我們會碰到許多的助手、助力,那些人對我們也有很大的恩情。為什麼?因為他們對我們沒有責任。我們的人生,自己的責任都得自己承擔,這樣的心態一定要先建立,如果不建立這種心態,我們就會怨天尤人,覺得自己的人生倒楣、境遇不好,或者埋怨別人對我不好……等等。

師父常常告訴你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看重點,不要老是去挑別人的毛病、看別人的缺點。為什麼?某人缺點再多,但他並沒有傷害我們、對我們沒有惡意、又沒有拖累我們,那麼即使那個人有再多的不足,也不關我們的事,我們去挑人家的毛病做甚麼?

別人並沒有責任與義務對我們好,只要是對我們有善意與好處,我們就只有感謝。如果別人對我們好,我們卻還在嫌東嫌西,這樣的心態肯定是有毛病的。為什麼?他並沒虧欠你,就算他有什麼毛病,那些毛病也沒有侵犯到你啊!

如果我們是看到別人的毛病,這些毛病對我們並沒有傷害、沒有拖累、沒有惡意,我們只是以他的毛病做借鏡,用來修身、修心,修自己的身、口、意,以此來提升自己,而不是以此來取笑、諷刺、瞧不起對方,這是可以的。但若看別人的問題,卻不是用來督促自己、避免自己走上不當的方向,我們就不要去講那些問題。

我們要清楚,這世界上對我們有責任與義務的不是爸爸、媽嗎,而是我們自己。爸爸、媽媽生你、養你、照顧你,全都是恩情而不是應該。

同樣的,你們來這裏出家,若是認為師父應該照顧我,這是誰向你說的?你們隨著 世尊出家,衣、缽都得自己準備。 世尊並沒有一個倉庫放一堆的衣、缽準備給徒弟用,這一點你們得要明白!

世尊是不負責照顧你們的吃與住,為什麼?托缽,你得自己去托缽;住的呢?樹下住、塚間修、樹下臥。簡單來說,食、衣、住、行你都得自己處理,你得去做乞士, 世尊只負責一件事——教育。

你要求法,你問 世尊,師父教你法、 世尊教你法,就只是這樣,就沒事了。傳道於你,世尊引導我們出離輪迴與煩惱,難道還不夠嗎?明白這意思嗎?所以我們對自己負有責任,其他人對我們都沒有責任與義務。

如果別人對我們好,記住!這全都是情分。包括 世尊教導我們法也是恩情。人生在世,命是自己的,活著也是自己的事,不關別人的事,我’們對自己有責任與義務。凡是別人對我們所做的助力,全部都是恩情。一個修行人,內心要時時感受到這個世界對我們的恩情,當我們在看別人的毛病時,應當是拿來當借鏡,以此來端正自己的儀容,整頓與警惕自己的身、口、意,而不是拿來嫌棄別人。

凡事總是嫌別人不夠好,哪裡不滿意就在那邊發脾氣、使性子,嘴裏嘟嘟囔囔的、扯東扯西的,這個人的素質有問題。看馬來西亞那些供僧的照片,菜擺得滿桌滿盤,一大堆人圍在那裏好熱鬧,然後供僧,這全部都是護法,千萬要珍惜。一個人要多感念別人的好,不要總是嫌別人不夠好、嫌別人對自己做的不夠多,嫌東嫌西、挑三揀四,這種人的心態與態度肯定是有問題的。

 

※本文由書記組整理自2024年6月25日隨佛長老對僧眾訓勉的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