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憶念三寶功德

憶念三寶功德

內在成長
隨佛禪師

當夜寐不安、夢不吉祥時,要如何對治?佛弟子可以憶念三寶功德——憶念 世尊的功德,憶念法的功德,憶念僧團的功德。

「憶念法的功德」是著重於對 世尊教導的知見、理性的思維、觀察與理解;「憶念 世尊的功德」與「憶念僧團的功德」則是著重於感情上的認同、接納與依靠。

在此諸位須先明白一重點,在世間有些人一直虔誠地祈求庇佑,但多數是沒有獲得回應。這是因為他們只會「祈求」,即使供養很多的財物,終究只是一種類似「交易」的行為,所以多數是不會獲得回應。

修道人不是世俗的凡夫俗子,當我們憶念三寶功德時,首先是先處理自己的精神狀態。譬如:用杯子裝物前,先要清理杯子內的東西,然後再裝入新東西進去。意思是先要自我反省,返視自身有什麼地方不妥善,甚麼需要修正。

其次,理解身處的實際狀況。想想:目前是否發生對我們有利的事情,但自己卻不懂得珍惜而忽略了?我們要提起精神來感謝那些人、事。

第一是反省,第二是感謝。修行人要先運作這兩種精神品質,讓自己的精神狀態像容器一般,先清掉不當的部份,同時要裝進感謝。如此,自身再開始憶念 世尊的功德、教導,憶念三寶的功德!

世尊有許多了不起的地方,值得我們讚嘆、感謝。在理性上,一般人都知道,不過得再想想:世尊的教導及作為與自己有什麼關係?對自己有什麼幫助?利益了多少人?這是屬於感性上的接納與面對。此時,情感與感謝才能互相呼應。

然後,憶念法的功德:世尊的教法內容是什麼?這是知性面的認識。接著,憶念僧團的功德:兩千多年來,過去沒有見過的歷代可貴的僧眾,乃至現世的出家人,有關正向的一面,情感面要接納與感謝。

如此,「憶念三寶」才會與我們的精神狀態相應。此時,我們會感覺到寧靜、光明、平安與依靠,並且是一份感謝的心理,而非祈求的心理。

當我們能夠發見、相信、接納他人的優點,以及他人對自己的恩義時,自己會感到「幸福」。這般的生活、精神狀態、睡眠品質會比較好些。

世間是緣生法,沒有完美的人與事,世間必有侷限及不足。如果看人、看事比較傾向看不足的一面,容易產生焦慮、不安、憤怨不平的情緒,也會身心不得安寧,生活、人際、睡眠的品質,精神、感情狀況會有不良影響。反之,若偏看優點,又易過度沉溺,不知改變、策勵與精進。其實,萬事皆有不足與優勢之處,看我們是用何觀點切入!

世間必有正面與不足,這是緣生法的必然性,正反兩邊都要觀察。當觀看其不足時,不是為了嫌棄、抱怨及不安,而是為了從中學習經驗、改變行為、持續進步。否則,偏看不足而造成不安、焦慮與憤怨,不是自己招罪?

當觀看其優勢時,不是為了自得、自滿,而是肯定該人、事情的有效性,從中學習如何務實、有效性的開展事緣,如何在有效、妥善的經驗裏努力。否則,偏看優勢之處,容易自得、自滿而放逸、懈怠。

修行人的精神狀態、生活態度是不同於世人!一般人多以「得失」看事情,並隨著「得失」而陷於自滿、焦慮。修行人看世間時,是為了學習,而不是為了得失。人生的重點是在學習而不是得失!其實,人生只有經歷與參與的「過程」而沒有「結果」,談得失是過於沉重了!

當感情上接納時,「影響」才能真正的發生效果。因為自己會不知不覺的模仿感情接納的人與事。透過日常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理性上理解的人與事,不一定會接納、實踐;感情上接納的人與事,卻是不知不覺的納受與施行了。因此,憶念三寶需要有感情色彩,並非全以理性導向即可達至。

※本文由書記組整理自2022年5月7日隨佛長老於內覺禪林對僧眾開示的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