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法友在禪修活動中,請問師父:家裏原是信仰一神教,自己曾向神禱告及承諾。現在有機緣學習佛法,不知要如何跟「神」交代?
師父回答:聽到這位法友的問題,師父覺得很寬慰,因為這正表示,這位法友是個重承諾的人,一個人能說話算話、重承諾,懂得恩情道義,就是好的修行人。
大家來道場持戒、禪修,無非就是要讓生命脫胎換骨。在此,我們的重點,不必放在是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回教,或是佛教,也不要太過執意是甚麼宗教的招牌。
佛陀說得好:「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這是說「應以事實為信心的依歸,以親身實踐與驗證為信心的依據,除此以外,不要聽信無有事實與親身驗證作為根據的說法」, 佛陀對此的教導,就是「即身觀察」的「四念處集法與滅法」。我們只要確認甚麼法「契合當前的事實」,是真正「對當前人生有用」,能夠真實的「利己利人」,不管這條路被稱為「甚麼名稱」,鍥而不捨的走過去,這才是我們的重點。
多數人們的一生,都曾接觸過許多宗教,或曾參與及信仰宗教,不免曾經「承諾」。如果我們違反「承諾」,是否就會「遭殃」?如果這個世間有佛、有神,如果佛或神都是智慧、慈悲、正義,那麼對於任何走在正確道路上的人,祂們不只不會否定,還會肯定、關懷,或加庇、護持。因為「真正聖潔、智慧的生命」,祂們絕不會因為「不信祂」,而降災於我們。譬如佛教的態度,是人們不會因為「不信佛」而遭殃、墮地獄,但人們會因為信仰不真實,造作不義、不仁、不當的事,而自招痛苦與災難。
我們需要懷抱慈悲的心,不管對方信什麼宗教,我們都能將正確的法和他們分享,讓他們也有機會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這就是智慧與慈悲的修行。
(摘錄自第1期《正法之光》,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