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缺乏自信,或者欠缺安全感,因而對自己是否被疼愛、被重視、被肯定或者被接納是特別的在意,造成感情的發展不太健康,以至於形成兩種可能的感情模式:
一、過度討好別人。在與人相處互動時,不僅習慣性的討好別人,甚至過度的討好別人,遇到事情習慣性的採取退讓、忍耐或壓抑的方式處理。
二、過度在乎自己。在與人相處互動時,過度的在乎自己,堅持於自己的需要或不需要、喜歡或不喜歡、想要或不想要,對自己的想法與作法等方面,不太會妥協,甚至會偏執的固執,不懂得適度的妥協。
過度在乎自己的人,往往只在乎自己,不懂得在乎身邊的人。可想而知,誰與這類型的人相處,都很不容易。那麼究竟該如何面對呢?
當人們遇到對方過度在乎自己,卻不在乎旁人的情況時,多數人的反應通常是心裏不舒服,以及不甘願、不甘心的感受。當有了不甘願、不甘心的感受之後,多半的人接下來採取的反應模式,大概不出以下兩種:
一是憤怨對方,不滿對方的不重視與不在乎,引發強烈不滿、憤怨或對抗的情緒;二是變相的討好對方,過度的讓自己去遷就、配合對方,希望對方能夠因此接納或者在乎自己。
然而,不當或過分的遷就與配合,容易讓人感到鬱悶,造成心理的傷害。通常會如此反應的人,可能本身就是一個缺乏自信的人。
但是,我們想想這兩種模式,前者是讓他人受傷,後者是讓自己受傷,兩者都不好,不是好的方式。那麼,該如何面對才能更好呢?
我們需要明白一件事:「在乎」是一種感情的表現。對人與事,重視或不重視,是理智的判斷;在乎或不在乎,則是感情的表現 。感情的事,不能勉強!因此,當遇到不在乎我們的人,我們便需要明白,那是對方的感情表現,我們不能勉強對方在乎我們。
當然,這當中便有我們需要跨越的坎。人在感情上,有被重視、被肯定、被在乎的心理需要。人們會期待或要求別人在乎自己,這是人之常情。然而,感情之事,確實無法勉強,我們必須接受事實,不要過度在意才好。正因為如此,對於別人的不在乎,如果我們能夠坦然視之,那便是一種境界了!
然而,相對重要的是,我們要懂得在乎身邊的人!一個懂得在乎身邊的人,代表是可以健康的在乎自己的人。若過度的在乎自己,卻不懂得在乎周圍的世界,必定會讓自身處在孤立無援的處境,也是不健康的感情心理,這與智慧是不相應。
譬如:生長於大地的任何一棵樹,樹根都要抓牢周邊的泥土,如果不能抓牢周邊水土,必有傾倒的危險。真懂得妥善、有效的在乎自己,便能夠了解:人活著需要彼此在乎,彼此協助。相反的,只懂得在乎自己,不懂得在乎別人,那種在乎終是徒勞無功,注定失敗。
試想:如果別人無法從我們這裏得到平安與好處,那麼對別人而言,我們不等同無關緊要?如此,別人終會選擇離我們而去,不是嗎?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