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原始佛法VS現代心理學座談 Part 1

【原始佛法VS現代心理學座談】 Part 1

原始佛法VS現代心理學座談 Part 1

主題:《走出人生的低谷,正向光明燦爛的人生》

【Part 1 楊意博士開題片段部分節錄:為甚麼我們不快樂?】

◎ 究竟是人不活在當下,所以不快樂呢?還是不快樂,所以他不活在當下呢?一些研究提供了非常確鑿的數據,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情,心裏想的也是這件事情,和他做一件事情,腦子裏卻想著另外一件事情,兩者相比,如果他是心不在焉,他會更不快樂一些。

◎研究顯示,即使他做的不是他喜歡的事情,但如果他心裏專注在這件事情上,也比他開小差(偷懶、磨蹭行為)要快樂一些。

主持人剛剛講到的是,即使是一個我認為很美好的社會,也會有它潛在的問題,例如壓迫感、焦慮感。同樣的,個人也是,不管一個人如何的值得欣賞或者羨慕,必定也會有處在低谷或者不快樂的時刻。既然這是每個人無時無刻要面對的現實問題,那就值得我們加以思考,這也是今天這個座談的目的。

除了我們深刻體會到不快樂之外,還有一件事,我相信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在現場的朋友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比如說:吃飯的時候,總得找點東西來看,看看手機、報紙,或者看看電視、電影;走路的時候,邊講手機或者邊想事情;開會的時候,腦子裏忙著的卻是一週的買菜清單。若是女生,可能就會琢磨:那個人衣服在哪兒買的?諸如此類。這樣的經驗是不是很熟悉呢?簡單來講,就是心不在焉,手上做一件事情,心裏想的卻又是另外一件事情。另一個用語稱作「不活在當下」,在心理學當中,這種現象是mindful的反義詞mindless。

剛才主持人提到,社會現實經常是導致人們痛苦感的直接因素。可是心理學家,畢竟不是社會改革家,很多問題我們無從下手,也無從改變,但是我們特別珍惜能夠「干預」的事情。今天我要講的內容,便是我們可以參與、可以影響的作為;可以讓自己的快樂增加一點、不快樂減少一點的努力。當心理學家發現到,大家都不快樂,並且經常是不「活在當下」,某些研究者就將這兩件事情放在一起,想找出兩者之間的聯繫:究竟是人不活在當下,所以不快樂呢?還是不快樂,所以他不活在當下呢?這其實很難有一個簡單的回答。但是,有一些研究提供了非常確鑿的數據,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情,心裏想的也是這件事情,和他做一件事情,腦子裏卻想著另外一件事情,兩者相比,如果他是心不在焉,他會更不快樂一些。

這時候,人們也許會質疑:可能他做的事正是他喜歡的事情,所以才能專注,並且樂在其中。某種程度上,這的確是實情。不過研究顯示,即使他做的不是他喜歡的事情,但如果他心裏專注在這件事情上,也比他開小差(偷懶、磨蹭行為)要快樂一些,這個又該怎麼解釋呢?後來的研究發現,這是因為人們不活在當下的時候,他腦子裏去的地方是一個非常不快樂的地方,甚至比手上那件讓人糾結、煩躁的事情更令人痛苦。這個地方可能跟過去的一些經歷有關,如幽靈一般持續糾纏著我們,可能是後悔,可能是憤怒、恐懼、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