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5年/西元2023年

原始佛法VS現代心理學座談 Part 5

【原始佛法VS現代心理學座談】 Part 5

原始佛法VS現代心理學座談 Part 5

主題:《走出人生的低谷,正向光明燦爛的人生》

【Part 5 謝博士主軸片段部分節錄: 哀悼悲傷,重啓生命的動力】

◎重大的傷痛經驗,可能在一夕之間,改變了我們對眼前世界的認識和看法。面臨這樣的巨變,我們如何從傷痛之中慢慢的走出來呢?

◎哀悼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儀式,是正常、健康的做法。允許自己去哀悼,真的去傷感。因為我們基本上沒有辦法忘記,比如我們失去了孩子,我們可能忘記這個孩子嗎?

◎透過哀悼、懷念的過程,找出失去的人、物或者經歷本身,對你的意義和價值所在,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藉著思念他,肯定他的價值和意義,並從意義的肯定,找出重建自己新生活的動力,重新生活。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談論如何度越人生的低谷。除了開題提到的挫敗經驗之外,事實上,我們很多時候也會經歷到很深的失落感,是不是?在我們這一生,每個人幾乎都會碰到一些令人痛苦的事情,一些非常傷痛、難以承受的痛苦,我相信在座有一些年紀的聽眾,應該都曾經歷過。

以下我要談的是,我們如何度越傷痛以及其過程,好不好?當我們經歷到重大的傷痛經驗之後,很多時候,原先我們對自己、對其他人,甚至對整個世界的認識和看法,往往因此改觀,似乎眼前的世界一夕之間瓦解破碎了。比方說父母白髮人送黑髮人,失去了摯愛的孩子,承受椎心之痛;或者有些人遭到性侵,她本來可以信任的一個世界,完全改變了,無論她走到哪裡,她不再有安全感,不再相信任何人。面臨這樣的巨變,我們如何從傷痛之中慢慢的走出來呢?我們該如何從低谷走向光明呢?

基本上,從心理治療的經驗來講,人們經歷了這樣的經驗之後,特別需要一個可以信任的安全環境。之後,允許自己哀悼或者悲傷已失去的東西,因為對你而言,你的確失去了一些東西。不管你是受到傷害,你的世界因此瓦解;或者失去珍貴的人或物,基本上,哀悼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儀式,是正常、健康的做法。給自己心靈一個空間,允許自己去哀悼,真的去傷感。因為我們基本上沒有辦法忘記,比如我們失去了孩子,我們可能忘記這個孩子嗎?不可能的不是嗎?我們一定會想他、會懷念他,是不是?我們肯定他的價值,肯定他在我們生命中的意義與重要性。透過哀悼、懷念的這個過程,找出不管是失去的人、物或者經歷本身,對你的意義和價值所在,這一點非常重要。

比如我們懷念孩子,想到他的好,想到他種種的一切,值得讓我們念念不已。我們藉著思念他,肯定他的價值、他的意義;而我們最後也從這樣意義的肯定,找出重建自己新生活的動力,讓自己得以投入下一個階段的生活。比方說,父親失去摯愛的兒子,走不出喪子之痛,如果他懷想自己孩子,關於他的善良、體貼、正直,種種美好的特質,當他這樣子思念著孩子,並且告訴自己,兒子是這般美好,自己必須過得更好,才能突顯出孩子對自己生命的影響和價值。以孩子良善、體貼的方式去對待別人,孩子將因此彷彿繼續活在世間一般。因為生命,不只是肉體而已,也包括精神的層面,父親以那樣的方式存續了孩子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