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7年/西元2025年

原始佛法VS現代心理學座談 Part 14

【原始佛法VS現代心理學座談】 Part 14

原始佛法VS現代心理學座談 Part 14

主題:《走出人生的低谷,正向光明燦爛的人生》

【Part 14 完結篇:努力現在,面對現在,分享彼此】

◎ 不要要求生活一定要照自己的期待和喜樂,不斷的為這件事情煩惱,反而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努力今天,努力現在,面對現在,分享彼此,在人生中才最重要。

在活動結束之前,隨佛禪師與現場觀眾說了以下的話:

在此,師父要與大家分享一個出家人的經驗。在佛陀時代,出家人基本上過著不定居一處的遊化生活,基本上,這種生活的過程,沒辦法常態性;生活的需求,也沒有穩定性。遊化托缽,是出家人的生活型態;這與住在僧院裏,有一個莊嚴的佛堂,有一定範圍的寺院,有固定時間的活動,有固定信眾的維護、往來,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生活。 佛陀要弟子們經驗的是這種生活。

師父很感謝在出家以後,有過很長一段時間過這樣的生活。彼時,僧團裏有幾位法師,也是跟著師父,過這樣的生活。我們在台灣遊化時,居無定所,沒辦法預測將會碰到誰、將住哪裏、有沒有人供養、有沒有東西吃,統統無法確定。但我們就這樣踏上修行體驗的旅途。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是到一個新的地方,當然沒有人認識我們,我們帶著頭陀傘、傘帳,在公園、在鄉鎮的邊緣比較沒有人的地方、山邊、或者樹林裏,夏天搭傘帳,冬天搭帳篷。我們不揀擇食物,除了肉不吃以外,居士們給什麼吃什麼,有供養時則吃,無供養時則餓肚子。在這樣的過程裏,走出了僧院生活和在家生活的形式,過著所謂隨遇而安、面對現在、接受現在的生活。

由於我們僧團沒有接受金錢,所以我們與群眾接觸的目的不是為了要錢。面對群眾的目的即是和大家分享生命寶貴的經驗。我們僧團很多年的時間,基本上是在這樣的修行經驗裏度過。後來到了美國,到了馬來西亞,乃至現在到中國大陸,基本上都是以這樣的形式過生活。因為我們有這樣修行的寶貴體驗,所以第一次到美國時,是在不認識任何人、不曉得住哪裏的情況下出發。出家人沒有錢,去了再說。反正公園也在住、墳場也在睡,怕什麼?當時去美國還曾想:美國的公園不知可不可以搭頭陀傘?然後到馬來西亞,也是什麼人都不認識,是美國的居士買了機票,把我們送過去;之後到大陸,師父去年開始到大陸弘法,第一次到了昆明,一次去了好多省份,情況也大致相同。

在這樣的生活裏,其實我們很能夠體驗到:事事在計劃內,沒有什麼驚喜;事事在預期之外,面對它,接受它,好好地努力在現在,然後歡喜在現在,反而比固定的生活更好。

諸位朋友,這是我們出家人的經驗,師父與大家分享這件事。當然你們不可能離開家庭,不過你們要學會一件事,不要要求生活一定要照自己的期待和喜樂,不斷的為這件事情煩惱,反而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努力今天,努力現在,面對現在,分享彼此,在人生中才最重要。祝福大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