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7年/西元2025年

因緣觀與生命療癒──五種身心覺醒緣起的要素

【因緣觀與生命療癒──五種身心覺醒緣起的要素】

因緣觀與生命療癒──五種身心覺醒緣起的要素

人有既定的認知、感情模式及行為慣性,再加上既有的人事環境,當這四個條件具備時,心理人格的形態就會固定。心理人格的形態一旦固定,就難以做出一些大的改變。如果你目前是在這樣的困局裏,基本上,這個困局就會一直延續下去,轉不出來。

諸位現在有學法,認知裏有佛法的認知在其中;但是感情的模式沒改、行為的慣性沒改、生活的環境沒變,所以,心理人格的形態會不會改?不會!這時候你會發現:雖然自己認真學法,不管你學的是藏傳、北傳、南傳、或原始佛教,通通都一樣,對實際生活的困境幫助不大。

原因何在?因為你只止於聽、學、理解,就到這裏為止,缺乏進一步的行動。或許你會說:「師父,我有去參加禪修呀!」那只是練習啦!諸位法友,這就是你們的困局。

「師父,那我該怎麼辦?」「怎麼辦」就是師父要給你們的課題。你只要想想:可以做什麼事來幫助自己再次的重生、成長,突破生命的困局?不是聽,不是想,而是去做,做什麼可以達到這個效果?

師父何以如是說?因為你的認知早已建立、感情的模式沒變、行為的慣性沒改、環境也沒改,所以,你的心理素質不會變。大家的困局就在這裏──整個身心的素質無法改變。

所謂的環境,你換個房子就能夠改變嗎?沒那回事!房子不是說換就換、想換就換;所要改變的環境,是你跟人相處的人際環境,而不是住所的環境。人際環境才是改變的重點。

所謂的認知,你覺得你認真學佛,認知中有佛法的認知,應該沒什麼問題。

感情模式不可能說改就改。好比;你現在心情很低潮,這就是你感情的素質,這和心理品質有關。心理品質不動,感情的模式就很難動。

所以,諸位朋友,你現在要做的是兩件事,這兩件事做了以後,你整個人就會改變。第一、行為的慣性。第二、人際環境。這兩個動,你這個困局,就會活絡起來!要不然,這個局是不會動的。

本影片擷取自2014年4月12日,美國紐約中道禪院二日弘法,主題:「正覺人生的落實與體現」。由中道僧團導師 隨佛長老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