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7年/西元2025年

如何幫助父母走出自卑負面的心理困境?(下)

如何幫助父母走出自卑負面的心理困境?(下)

如何幫助父母走出自卑負面的心理困境?(下)

「多面了解,以及去了解當時他們是處在怎麼樣的因緣狀態底下,所以出現這樣的一種面貌後,我發現我就能接受及接納他們了。」--李志祥博士

「了解他(父母),了解他的困難,了解他的好。」--隨佛長老

李博士:
我倒覺得師父的技巧非常好用,我發現我其實有在用師父的這個技巧。怎麼說呢?首先,對於父母親,我真的發現說,今天不急著去改變父母,就如剛剛師父所說的,其實我不急著要去改變父母。我發現「急」,很多時候是來自我們自己的期待。我很想把我的期待,我自己渴望的父母的樣子,期望他們來達成。所以事實上,我不會有非常強烈的渴望想要去改變他們,可是我卻會去改變我自己。怎麼改變我自己呢?我正好用上師父的這種方式,我們在做心理咨商時,有時候也會用上這種方式。

第一、對父母親的多面了解。我在青少年時期,就非常生氣我母親。譬如說妳怎麼管我們管成這個樣子?怎麼要求我們要求得這個樣子?可是今天我再回頭談述這種經驗,重新看我的父母親的時候,情緒沒有當年那樣強烈。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我願意去認識我父母親在當時,他是在什麼樣的一種境況底下,變成這樣的人,持有這樣的價值觀。

如果我的母親當年不用那種非常克難,以及那種勉勵自己要自強不息,同時希望孩子自強不息的態度和精神,如果她不用這種方式的話,當初她跟我老爸不容易撐下來。多面了解,以及去了解當時他們是處在怎麼樣的因緣狀態底下,所以出現這樣的一種面貌後,我發現我就能接受及接納他們了。很自然的,包容心似乎就比較大一點。

我覺得很多時候,你可以試著去接納實際的狀況,就是他們目前的狀態沒有危險,雖然他們有些固執,但那不是很自然的嗎?如果把他們比喻成鋪滿石灰的箱子,假若你的父母親已經六、七十歲了,亦即這個箱子裏的石灰已經放了六、七十年了;比起一箱只放二十年的石灰,你猜哪個箱子裏的石灰會比較硬啊?所以他們的固執是可以接受的一種現象,只要沒有立即性的危機。

還有,就是跨越錯置,怎麼說呢?因為我媽媽是比較感性的人,她有庸人自擾的傾向。每當我嘗試去改變她的時候,她的第一個反應是就是:「兒子,不要以為你從事輔導的工作,你就可以改變我。」接下來第二句就是:「你知道你今天為甚麼能從事輔導工作嗎?還不是遺傳了我的特質。」所以,所謂的輔導或改變,在我媽媽的身上,我一樣是使不上力的。很多時候我只能在當下盡力,好比當我媽傷心的時候,我就在一旁抱抱她,安慰她說:「媽,我看妳真的是很難過呀!」話一說完,她的眼淚就稀哩嘩拉的流個不停,然後她就會跟我說一大堆話。我覺得這方法很好用,可藉此重新去了解父母的整個生活背景,接受他就是這樣的一種因緣狀況;珍惜當下你跟她之間的互動及分享,或是彼此間那種相濡以沫的陪伴和支持。如今,我的父母親只要在生活上面遇上一些煩惱,都會主動打電話給我,雖然嘴裏不說是要接受輔導,可是每次其實都是在接受免費輔導。

隨佛長老:
我願意補充幾句話。如果我們的父母,剛好是那種比較自卑,比較退縮,缺乏自信的,我想請諸位朋友,多對你的父母講,你發現他有多好。這一點很重要。許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孝順,常常帶他們認為不孝順的孩子來找我。孩子來了以後就已經做好準備,父母請一個師父要教訓我不孝順,請一個師父要教會我要孝順,所以一開始就已經準備要抗拒師父了。

一開始我都會跟他們講,我不會教你孝順父母,因為你不一定做得到,即使你想孝順,你也不一定有能力來孝順。你最需要做的不是孝順你的父母,你最需要做而不能不做的是什麼呢?了解你的父母。了解不是知道他身高體重多少,哪一個學校畢業,喜歡吃什麼,什麼時候結婚,有多少財產,做什麼工作,對不起,你父母不是來你的公司interview(應徵工作)。了解不是這樣,了解他,了解他的困難,了解他的好。

本影片擷取自2014年3月22日,吉隆坡南洋商報舉辦的「和諧人生 人際關係 座談會」,講題:影響人際關係的內在障礙──自卑與壓力的認識與處理。由中道僧團導師 隨佛長老、李志祥博士(著名輔導員)共同探討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