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7年/西元2025年

如何幫助父母走出自卑負面的心理困境?(上)

如何幫助父母走出自卑負面的心理困境?(上)

如何幫助父母走出自卑負面的心理困境?(上)

「我們跟人相處最重要的是什麼?分享。分享不是要改變對方,而是為了分享喜樂,分享美好的經驗給大家。.」

「如果我們內心沒有準備好和父母真誠的交流,這些技巧就會用不上。」

主持人:如果自己的家長是自卑,但又不認輸,不肯協調對生活環境的改變,那我們做孩子的,應該如何讓他們願意為更好的生活做出改變?

隨佛長老:
用李博士剛剛提到的一點:以「明確型」來對待你的父母。但是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即是真誠的交流。如果我們內心沒有準備好和父母真誠的交流,這些技巧就會用不上。或者只能用個一次兩次,再下去就沒力了。諸位朋友,我們為甚麼易有挫敗感呢?因為我們有「實現標的的需求」。簡單而言就是:我們有「達到某種目的」的需求。所以在做的時候,就會一直看著「我的目的」有否實現。如果目的沒有實現,我們就會產生各種負面的情緒。

一、產生失落、失望、鬱悶和無力感。這時候會讓我們, 即使你一開始就做所謂明確的對待,還是會感到後繼無力。因為你需要看到很明確的效果,可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何況你是做子女的,要改變父母更困難,因為你不夠權威,或者他覺得小孩子懂什麼?不管再怎麼樣,在父母的眼裏,我們始終是小孩。所以,這些正向的做法很容易的就會退卻了。

二、可能會憤怒。為什麼呢?你會這麼想:我為甚麼做了老半天他都不改?由於你會有失望、失落,轉為一種不滿,跟憤怒。這時,就如剛剛李博士提的,你變成了「攻擊型」的人,父母則變成「被動型」的人。

剛剛第一種就是,當你會退縮了以後,你變成了「被動型」的人,你的父母也是「被動型」的人,所以彼此都不會改。我要講的是什麼呢?用「明確」的方式去做,第一,你不要期待你要看到什麼成果,正確地做,就好了。我們這麼做的重點,不是為了要改變對方,想改變別人的心態本身就是一種不健康的心態。我們為甚麼這麼做?主要的原因是,我們要與別人分享「幸福」和「喜樂」的經驗。

我再說一遍,我們跟人相處最重要的是什麼?分享。今天我們這場講座,不是要改變你的人生。我們今天這場講座絕對不是要改變你,而是與你分享我們生命的經驗。由於這個生命的經驗很好,你看李博士不是講嗎?他過去如何如何,可是他現在有成長,他願意把他的人生經驗以及他專業的一些部分,跟大家分享。分享不是要改變你們,而是為了分享喜樂,分享美好的經驗給大家。

師父今天在這裏,不是要渡你,要渡你不小心說成要毒你,噢~好恐怖噢。毒死你,聽起來就很難過對吧?所以,我們在這裏做什麼?分享美好的經驗給你。我要說的是,如果你本身不會感覺到生命的喜悅,並沒有打算將這些喜悅分享給你的家人,而你只想希望他改變,可能……可能不會很好。這就是我想講的。你要有個正常的、正確的心理準備,然後用李博士的技巧,萬事可能會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