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隨佛長老於故黃卓甘老居士告別式會上慈悲開示

隨佛長老於故黃卓甘老居士告別式會上慈悲開示

前言:2022年10月24日,隨佛長老帶領中道僧團及原始佛教會部分法工參加法洲之慈母故黃卓甘老居士之告別式。法洲之家族一向護持原始佛教會,原始佛教會臺中中道禪林,十幾年來便是來自法洲之親友們的無私護持。原始佛教會萬分感謝法洲之慈母故黃卓甘老居士以及其家族。

生命事實上是幾十年的一個歷程,它有著不同階段的表現與呈現;也就是說「生」是一個數十年的內容,而它的表現就是「老、病、死」。

「老、病、死」就是「生」;「生」的表現就是「老、病、死」。但許多人認為生命過程的「生」是一個可貴與美好的禮物,「老、病、死」則是一個很悲慘與不好的遭遇,所以人們幾乎都糾結在樂「生」而厭「老、病、死」。然而,此種對生死的心境與看法,會讓我們活著內心很糾結,同時也無法務實地去面對現實人生的真實面。

如果我們能夠看清楚「生」的表現就是「老、病、死」,相信人們就不會只想要「生」這個禮物卻不能面對「老、病、死」的呈現。

如此,我們將能夠成立新的觀點:在數十年的生命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我們在這個過程裏做了什麼?經驗了什麼?學到了什麼?認識了哪些人?又和這些人發生了什麼樣的緣分?種種這些才是「生」最可貴的一部分,而不是將注意力放在不想要「老、病、死」之上。

簡單的說,活著確實是一件重要的事,但它不是人生的全部,更重要的是活著要做什麼?例如,每天有飯吃很重要,但和誰一起吃更重要;賺錢過日子很重要,但錢要怎麼用以及和誰一起用更重要;有房子很重要,但和誰住更重要。是不是這樣呢?所以活著是重要的事情,但活著做什麼則是更重要的事!

遇到有人離世,大多數的人都會安慰家屬:「請節哀順變」,但是父母過世,做子女的是要怎麼節哀順變呢?更何況有的人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傷心的父母又該如何節哀順變呢?那只不過是一句沒有用的客套話呀!

親人過世,我們之所以會難過,那是因為我們與亡者之間擁有幸福的經驗,所以他不在了,我們會特別難過。如果不是因為和亡者的關係,讓我們有幸福的經驗,試想:亡者不在後我們怎麼會難過呢?我們流下傷心的淚水,其實是因為我們曾經很幸福。在永別來臨的那一天,我們懷念著那一段幸福的體會,那滿滿幸福的體會,從生活中的經驗轉而深化為刻骨銘心的感受。因此,在「永別」的那一刻,我們自然會落下眼淚。

諸位靜靜想想:我們是希望活著不幸福,以至於面對親朋好友的生離死別,不會因而感到傷心。或是,我們正向面對人生,努力地耕耘身邊的善緣,經營良好、幸福的關係?相信大家都想要幸福吧!因為幸福的生活經驗,在那一天來臨時,昔日生活中的幸福,遂深刻深化為內心深層的體驗。在那一刻,更深刻的感受會出現,那便叫做「幸福的眼淚」。

當某人因為幸福而有更深刻的感觸時,一定要在此時請他節哀順變?或者,最重要的事,是了解與陪伴,並知道對方需要沈澱的時間,陪伴及助成對方經歷這段人生與成長,從深刻的觸動中轉為更加的成熟。然後,對方在經此以後,知道如何經營現在及身邊的幸福。我們覺得這樣比較實在!

家中老人與兒孫輩的相處,值得懷念與珍惜,便是家族經營出來的美好人生、溫馨家庭,是可貴人生的經歷。在離別的時刻,家人自然會為此而傷感。然而,我們要學會認識「此刻內心的心境,可能不是傷心,而是過往幸福更深刻的銘刻在心底」。因為如此,我們會一輩子不忘想此人,往後的人生也會不斷地想起彼此相處的美好回憶,幸福只會更深刻且長久!這絕不是執取,而是正向的解知人生。

「分離」突顯出相聚的可貴!在短暫的一生裏,因為有「分離」,使得我們對許多曾經歷的人與事,深感可貴而長久不忘。再強調一遍:人生短短幾十年,正是這份深刻的體驗,使得人生短暫的事情變得長久難忘。否則,我們對人生的經歷將感到理所當然,對於經歷的人事也會容易忘懷。是否如此?

今天在此,如果我們是以傷心的角度來看當下的心境,倒不如用帶不同且深刻的認識:「生離死別」是生命必須的經驗,而這個經驗會使人生經歷過的短暫幸福,既變得長久不忘且長久溫馨。然後,這份長久難忘且溫馨的幸福,必將經由自己影響子女,也經由我們的生命再影響身邊的人。

媽媽對你們的愛、阿嬤對你們的愛,在這一刻深入你們的內心。然後,經由你們的生命,影響身邊的先生、太太、孩子、朋友。無此,這份愛會更長久、更廣泛。雖然,「生離死別」不一定是悲傷、悲慘的事,但一定是生命的功課。

在此,祝福你們的家眷,在此時此刻沉澱傷心的情緒,學習可貴的生命功課,使生命變得更堅強、更有內涵,並且更懂得經營生活中的幸福,並將幸福帶給子女及身邊的人,使他們懂得經營幸福,也更能經驗幸福的可貴!

感謝你們的長輩,在這一刻使你們一直記住她的好!

祝福你們大家!

※本文由書記組整理自2022年10月24日,隨佛長老於法洲之慈母故黃卓甘老居士之告別式會上的部分開示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