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想修行,如果是抱著「要找到一個對的人」或是「找一個好的環境」才願意跟著學習,那麼這條道路此人鐵定是走不遠的。為什麼呢?
舉個譬喻說明:在家人與結婚前的對象,大多數是經過戀愛相處,過程中雖然有時也會吵吵鬧鬧,但並沒甚麼大問題,彼時一定感覺對方是自己生命中的真愛,因此充滿勇氣與信心做出願意和對方過一輩子的決定。
但是在結婚不久之後,慢慢地便會發現對方好像不是自己要找的那個人,難道是當初看錯了嗎?不!當初並沒有看錯!但是為什麼現在會有這樣的感覺呢?這是因為我們所喜歡的、不喜歡的,以及對許多事情的想法、看法與感觸,都會隨著環境的變遷、歲月的增長、人生的歷練而逐漸改變。而對方也和我們一樣,也是不停地在改變。
同樣的道理,一個想修行的人,如果只想找到一個自己覺得對的人跟著他學佛,或是找到一個好的環境學法,那麼此人同樣也會面臨到:他自己會改變,環境中的法工、法友、僧團等等也會改變的事實。這是在提醒我們:如果我們總是向外求法、學法、尋求依靠,終究這輩子是不得安寧的。
一個人的內心不能踏實並確認一個堅定不移的方向時,人生將走得很辛苦,內心也會過得很不舒坦,這一點我們必須慎重明白。
學法是如此,婚姻也是這樣。一心想要在對方的身上,找到這一生的真愛與幸福,很大的概率肯定會失敗。什麼是真愛?有時候並不完全是找到那個對的人。不妨先問問自己是否具備真心關懷、願意幫助所愛?自己是否身心健康、品德良善、具有愛人的能力?如果沒有,無論你碰到誰,都無法真的愛他,因為我們喪失了愛人的能力。
再者,如果我們只想找到一個值得自己相信的人,那麼請先反問自己有否具備信任人的能力呢? 如果我們信任人的能力是殘缺的、有破損的、是不健康的,那麼無論找了誰我們都無法真的信任,縱使現在信的、曾經信的,稍微有個風吹草動,便又立即惶恐不安。一輩子便像是飄盪在空中的浮塵,不知如何是好?
所以,世尊常說:「自洲作自依,法洲作法依,不異洲不異依。」講的即是這層道理——凡事都要先反求諸己。
在世俗的家庭裏,要幸福、要找到真愛,都要先從自己的身上下手;倘若自己沒有愛人的能力、沒有信任別人的能力、沒有經營自己人生幸福的能力,無論和誰生活,都會帶給對方痛苦,同時也不會帶給自己幸福。修行、修道也一樣,如果不能在自己的生命上,找到值得確信的、值得堅持的事情,無論依誰學、在何處學,也都宛如空中的浮塵,無處著力。
佛弟子請求皈依,首先必須將心定下來,朝向一個堅定的方向與道路,踏實的前進,盡形壽不動搖,這個才叫「皈依」;而不是認為自己「我找到了原始佛法,我覺得它對」如此而已。這一點如果你無法聽進去,那麼很有可能,你也是曾經飄過原始佛教會的一粒浮塵而已!希望你們能夠明白:世間的風浪大,原始佛教會不是在世間以外,它依然是在世間。
現在你可能覺得這裏不錯,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可能你會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你也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像阿含經中說的,一隻狗無論是在樹叢底下、地洞中、草坪上都不安寧,為什麼?病因在那隻狗身上的皮膚長癩病,明白嗎?
你將會逐漸的經歷:原本熟悉的團體,每隔一段時間,又變得你必須重新去認識、去適應。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就像對自己逐漸衰老的身體,每隔一段時間也要去認識、適應一般。
北傳的真如思想皈依時,先說外面的佛法僧,最後要皈依自性的佛法僧,意思就是說「道在己身而不在外面」。原始佛法雖然不說自性,但聖道也是在於五陰的經驗上,如果無法有這個體驗,無論到哪裏都不安、都是浮塵,甚至因而喪失了信仰佛教的力量,那麼,想皈依也是皈依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