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審慎了解:學法修行和研究佛學有何不同?
研究佛學是學習關於佛教的學問,藉此有能力了解、辨別:甚麼是佛陀的教說?甚麼不是佛陀的教說?如同讀書做學問,聽懂了、明白了、理解了,甚至還能向眾人宣講,令學說廣傳於世。因此,「研究佛學」確實是重要的學習。先親近善知識,後聽聞正法,是最首要的學法步驟。
然而,在「聽聞正法」之後,缺少依教法實踐於生活的行動,也只是讀書做學問,不算是真正的修行。為甚麼?
因為,修行的真諦是「改變既有人生的實踐行動」。
試想:未能改變現況的學習,不是無效的學習嗎?
因此,唯有依據學習的內容,有決心做出不同過往的抉擇,務實的實踐於現實生活,學習才能改變人生。「改變」是真正的學法修行,不僅能夠辨別「佛法的偏正」,更能做出抉擇與實際行動,使人生的方向與品質發生正向的改變。可見,抉擇是相當重要。
抉擇什麼?現今的人生有哪些需要改變及實踐?怎麼改變與實踐?怎麼規劃?如何落實?我們必須做出判斷與決定,而不是只有判斷,判斷甚麼不行、甚麼行。我們必須要下決定,決定實踐。唯有經由「實踐」的過程,聞知的學習才會轉為實踐性修行,才是真正的學法、修法。
若要判斷此人是否為「善知識」時,不能單憑學識豐富、能言善道為準,便認定對方是善知識。「善知識」是什麼呢?首先,善知識的知見及說法要符合事實,也正是不離「因緣、緣生」的智見。其次,善知識的知見、說法具有一致性,並且落實於現實生活,不僅待人處世上利人利世,並且也能自度苦惱。具足這些特質,此人便是知法、修法、入法、證法的善知識了。當然,親近這般的善知識,便是學人的典範,引領及敦促學人致力於「改變人生的方向與素質」,並且獲得生活中的實益。
中道僧團堅持不受取、不積蓄、不使用金錢,這是件艱難的事。
中道僧團為何堅持守這項僧律?請諸位仔細聆聽:師父出家前,也是從在家居士做起。當時觀察很多的道場和法師,逐漸地看透了一件事。看透了什麼事?出家人與一些有聲望的大德居士,他們有道德、有善根、有信仰,慈悲度眾,廣行善事,許多方面皆很好,令人感佩。然而,他們普遍具有「沒有錢的焦慮,沒有護法信徒的緊張、徬徨和不安」。
這般的焦慮與不安,使這些法師及大德居士們,即使擁有再多的資源、護持與信徒,也填補不滿內心深層的匱乏感。因而導致道場與道場、僧人與僧人、居士與居士之間,甚至是僧人與居士間,不僅是勾心鬥角、明爭暗鬥,更是相互爭名奪利、占地盤、搶資源及信徒。在此之下,現實的佛教圈如同是進行商業競爭的世俗社會。
師父在出家前,便看透了這件事。許多學人嘴說修行,但對錢、對受人崇拜、受肯定的希求與爭占,卻一直揮之不去。內心總希望獲得更多人的肯定、支持、追隨、崇拜。伴之而來的需求,是更多的護持、信眾及名聲,更穩定的護持。這類希求與心態一直深深植根於他們的內心深處,也因而罹患著「擔心沒錢、沒信徒的焦慮」的病態心理。
因為如此,師父在出家前便下定決心,出家絕對不接受金錢的供養,建立的僧團也堅定守持「不受取、不積蓄、不使用金錢」的僧律。中道僧團持金錢戒,不只是為了持戒而已!
中道僧團堅持「不受取、不積蓄、不使用金錢」的僧律,最大的原因是維護佛陀、佛法、僧團、僧律的尊嚴與信仰,並使佛教具備利益世間的實效與功能。
試想:如果出家人整天想著「我要有更多的護持、信眾及資源」, 即使有信仰、有善根、行善、虔誠,多數的錢是用在社會公益上,也講經說法。但是,內心難免要為了爭取更多的金錢與信徒而焦慮,佛教也免不了學人及道場之間的長久競爭。因為許多學人也是為了弘法、度更多眾生的心願,不自覺的陷入追求更多的金錢、名聲與信眾的陷阱。如此一來,佛教內部的明爭暗鬥是少不了!
中道僧團堅持「不受取、不積蓄、不使用金錢」的僧律,便是要徹底斷除度眾焦慮、佛門紛爭的主要根源。
聽法如同做學問,做學問與學法修行是兩回事。我們看待修行人,不管出家或在家,要看他做什麼,而不是說什麼。
聽聞佛法之後,對佛法有深入的理解,也能做出判斷、抉擇,這都只算是學問。雖然聞法清淨很重要,但令自他可真實獲益的重點,是決心實踐,並實踐於生活。無論怎麼辛苦,也要這樣做!唯有落實在生活的實踐,真正的信念與生命的價值才會發生。傾力實現生命價值,而不是只知追求生活的利益,便是真正的修行人。
若聽聞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在理解以後,即使很會講、很會寫,但不做,依然處在利害得失的焦慮之中。此時,總想著怎麼藉由宣講佛法博得更多的信眾,獲得更多人的信賴、崇拜、追隨,並且從中牟取利益護持,發展自己的成功人生。這只是個生意人,而產品轉為「佛學」罷了!此人不是修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