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5年/西元2023年

如何面對身邊的五類人

如何面對身邊的五類人

人際關係

在我們一生裡,可能會遇到許多不同類型的人,我們來探討其中比較常見的五種類型,學會善分別這些類型,日後才能做出妥當的抉擇,避免遇上不必要的麻煩或煩惱。以下是我們需要了解的五類人:

【第一類人】

第一類人,想法、作法、利害、立場及需要和我們相近的人,亦即所謂物以類聚、氣味相投者。這一類大多是我們的朋友或家人,他們多數都會認同我們、肯定我們、支持我們,只有少數會忌妒我們。

這類人當中為何會有忌妒我們的人?那是因為他的想法、看法、做法、利害,立場雖然與我們相近,也和我們走在同一條道路、朝相同方向走,但是他達不到對自己的期許,卻見你達到了良好的成果,因而對你產生嫉妒之心。

因此,第一類人可細分出兩種次類型,大多數的第一類人會認同你、肯定你、支持你,和你一起努力;少數的第一類人會忌妒你,為反對而反對你,雖然你們肯定、認同的目標一樣,但是他只要看到你在做,他便要反對你、阻礙你,見不得你好,樂見你失敗。……

【第二類人】

第二類人的看法、想法、做法、利害、需要及立場都是和我們相反的人。這一類人一直都在,他沒有要反對我們,他只是有他的看法;可是當你提出你的看法時,他會警覺到你的看法和他不同。

比如水彩盒裏有很多顏色,本來就擺在盒子裏。當你拿出白色時,你也看到水彩盒有黑色,這時黑色便警覺到,你和他不相同;但是,在你拿起白色之前,黑色本就在那裡,那時黑色不覺得白色是他反對的對象,也未覺得白色和他不同,因為彼時白色未主張顏色。可是當你拿起白色,黑色就會警覺到:你和我不同!

一個正常活在這世界的人,對這個世界一定會有想法、做法、看法、需要及立場,因此必然會存在第二類人——他們的看法與我們不同。

第二類人也分成兩種次類型。大部分的第二類人,只要別人和他不同,便進行反對、攻擊、破壞、否定;少部分的第二類人,知道別人的看法和他不同時,仍然保持君子風度,他們雖然不認同、不肯定對方,但是絕對不會攻擊、破壞、否定別人的看法。這些少數的第二類人具有人文素養,容許彼此的需要、做法有所不同,容許人們各自努力,不會惡性、莫名的對人展開攻擊。

【第三類人】

第三類人是實事求是、實際求是的人。他們不會盲信外界的說法或評價,他們只是實事求是、務實實際。這類型的人,不會因為別人的看法和他們一致便支持,他們會從不同的影響層面觀察,如果事情對社會大眾有益,他們會義無反顧地幫忙;相反的,也不會因為別人的看法和他們不同,便輕率反對、否定別人,甚至有時候雖然看法不同,只要是對社會有貢獻,他們還是會從旁協助。

這類人珍貴罕見,他們實事求是,做事不偏向自己,保持超然的立場。只要事情屬於妥善,不管立場是否一致,他們都會支持;反之,不妥善的事情,即使原本的立場一致,他們也不會支持。

【如何與一至三類人相處?】

價值、理念與我們相近,願意支持我們的第一類人,以及實事求是、務實實際的第三類人,這兩類人我們要好好的珍惜,他們會為我們的生命加分,幫助我們正向發展,朝向光明面,減少很多無謂的負擔。

至於第二類中只要意見和他不同便反對的人,以及第一類少數會忌妒你的人,我們千萬不要掛念,最好和他們保持距離,因為他們肯定會讓我們的生命減分。

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做法和立場有所不同,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大多數的人不會因此便去打擊、否定別人,有些人甚至歡喜看到別人做出成績;然而卻有少數人,只要別人和他們不同,便要展開攻擊。何以故?因為他們有「希望別人失敗、希望別人遭難」的心理需要。遇到懷有這種心態的人,我們不能懷抱任何期待,基本上就是不要與他們往來,要記得:「有些人不用期待,有些事不需要等待。」試想,有人「需要」看到我們倒楣,我們還要為他們浪費時間嗎?白費功夫的事情不要做!

另外,第二類人中的少數人,不會因為意見不同便否定或攻擊別人,然而他們也不會主動幫助別人,他們的態度傾向於各做各的、互不打擾。他們認真耕耘自己的小天地,不會攻擊別人,但也不會太在乎別人。因此別指望他們會在乎別人,我們只需祝福他們,不必為他們太掛心。

【第四類人】

第四類人,形成的原因稍微複雜一點,可能因為原生家庭或生命的成長、奮鬥過程遭遇到許多不愉快、傷心困難的經驗,因而形成一種缺乏自信與安全感的心理人格。

在此,大家千萬不要有一種錯解,以為凡是沒自信、沒安全感的人,其原生家庭肯定比較弱勢,事實上並非如此。每個人的成長環境,都只是在他們小範圍的相對經驗裏相對比較而已,貧富的經驗感受可能是比較後的結果,不見得是一個事實。比如有錢人遇到更有錢人時,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家很窮,這都是小範圍的經驗。因此一個內心沒自信、又沒安全感的人,是任何的家庭背景下都有可能造就而成。

當一個人從成長過程中,形成一種不自信、沒安全感的心理人格之後,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態呢?他在面對社會時,有一種莫名的焦慮,焦慮感是來自於沒安全感、缺乏自信,他總是害怕,總是覺得自己不如人;對別人容易起猜疑,猜疑別人不喜歡他、不認同他、討厭他,甚至動不動就覺得別人要害他。簡單來講,這種人充滿焦慮徬徨以及負面的猜忌,其實他並沒有心懷惡意,道德沒有問題,周圍環境也沒有問題,而是他的感情有問題,;

既然這是感情問題,不是道德問題,那麼不論是高道德形象的宗教人士,或是低道德形象的地痞流氓,都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心理問題;權貴高官、販夫走卒同樣也會有這樣的問題。

第四類人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對自己或別人帶著完美的期待與要求。造成這個特徵的主因,還是在於他們缺乏安全感。由於缺乏安全感,他們對於安全係數的要求特別高。自我要求完美加上要求高安全係數,兩項特質合在一起,這個人就變成了完美主義者,通常這樣的人有潔癖,對任何事皆要求完美、期待完美。

期待、要求完美的人,他們有一個明顯的模式:放大別人的不足,模糊別人的長處。他們對於別人的不足、缺陷、不對的地方特別的敏感,看得特別清楚;對於別人的長處看得比較模糊。似乎他們的大腦,對於別人的不足會聚焦處理;至於別人的長處,則自動處理成模糊的背景。

基本上完美主義者是拿著顯微鏡看事情,對於感覺不足之處,往往是耐受度極低;他們會傾向藉由嫌棄、拒絕、排斥不足的模式,來讓自己獲得「靠近」完美的感覺。因此,他們在生活中總是嫌東嫌西,不是嫌棄別人不好,而是厭嫌別人「不夠好」。不過,他們並非是道德上有問題,他們也覺得自己並無惡意,認為提出批評是在為對方設想,完全看不到自己感情的不健康。

第四類人還有幾項特徵:其一,不容易支持、認同別人,畢竟他們的標準與多數人是大不相同。其二,他們即便認同、支持了某人或某事,也不會支持太久。任何人、事、物都有優缺點,大都禁不起他們挑剔的眼光。何況因緣會改變,今日的合適不見得明日還合適。完美主義者支持、認同今天,明天因緣改變,他們很快便會否定、拒絕。其三,多疑、善變,對於負面消息容易深信不疑,對於正面消息總是猶豫再三。其四,難以經營長久、穩定的正向友誼。由於他們不輕易相信別人,難以接受別人的不足,不容易有長久耕耘的友誼,以至於身邊沒有什麼長期往來的朋友。

在人生裏,不論是對人或對事,如果要能長久與穩定,則必須學會一件事:接受有所不足!若不能接受有所不足,還有什麼可以長久與穩定呢?請試著想想:如同我們使用的餐具,原本乾淨的餐具使用後髒了,髒了便洗乾淨,下次再使用,我們不會把用過的餐具丟掉,不是嗎?人生也是如此,發生於我們身邊的人與事,有妥善的時候,也有不妥善的時候;有長處的時候,也有短處的時候。如果不能接受這個平凡且正常的事實,便只能自己孤獨的過生活了!這類的人並非道德不好,只能說他們不成熟,並且心理不健康。

第四類人,對他自己而言,其實是可憐之人。如果他是我們身邊的人,我們要覺悟一件事,他與我們是難以長久相處,他只會是我們人生裏的短暫流星!

【第五類人】

第五類人,是指只在乎自己的利益與害處,別人是好、是壞、是對、是錯,他們根本不在乎。這類型的人多是在乎:「 那個人對我是加分?或是減分?我能得到好處嗎?對我有害處嗎?」其餘,他們不會在意,也不是生活的重點。

這類人士的心態,不在乎別人,不論對方是有道德修養、認真奉獻社會的人,或是黑道流氓、殺父殺母的逆子,在他們看來皆不是真正的重點,重點在對自己是利或弊。若是對他們有好處,他們都有興趣;反之,只要對他們沒好處,他們也懶得理。

我們可以把第五類人類比為「TAXI」,計程車載客到目的地,收了車錢,乘客下車,雙方不再有關係。若有生意給他,服務便到;沒生意給他,便無關於他。

這類型的人不會真正的支持誰,也不會真正的反對誰,他們純粹以自身利益多寡作為考量。因此,奉勸各位,不要把自身的感情和心思放在這類人士上,因為不管你是誰,他們根本不在乎!

雖然,這類人未必會作奸犯科,但是心理也不是太健康,面對這樣的人士,建議是堅定做好自己要做的事,不用等待或期待此類人。

如果認為自己無法做到「不期待這類人」,那麼必須誠實面對自己

可能有「需要被別人關注、需要被人重視的感情需求」,以至於面對某人不重視、不在乎自己時,自身便在感情上過不去。如此,自己才會不甘心的「等待、期待這類人會在乎自己」。

在現代的社會裏,我們身邊最常出現的人,往往是第五類人。這類人士可以與我們只是點頭之交,或者彼此是多年未曾往來,一旦發現從你身上有利益可圖,他們還是會藉機找上門來。他們在乎的不是你,目的是自己的利益。奉勸各位,不用把寶貴的歲月、精神,浪費在這類人士上,更要保持適當的距離。

如何面對這五類人或五種類型的經驗?

實際上,我們與人相處時,沒辦法絕對性的將身邊的人區分歸類,但至少可以精細的分辨出自己遇到的是哪一類的經驗。當面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類的經驗時,我們需要選擇如何面對這些經驗。因為生活是變動、靈活的,需要隨機應變。

譬如有些人比較通俗,意見和他一樣就支持,和他不同就反對。那麼,當我們和這樣的人相處時,必得要記住:若對某一件事的看法和他相同時,再去找他,若與他不同時則不要找他。好比需要借錢的時候,當然要找慷慨的人,不要去找不慷慨的人碰釘子。這即是善用因緣!

如果遇到第四類,那種整天疑神疑鬼的人,我們又該如何和這樣的人相處呢?最好的建議是「保持距離」!因為沒有人可以一輩子都完美,沒有人能夠一輩子沒有缺點,我們也不可能滿足多疑、猜忌、過度要求的人。所以,我們要懂得在心裏對自己說:「我配不上他!」當我們說出這句話的瞬間,內心彷彿得到特赦一般,整個人會很輕鬆、自在。

當我們面對過度要求、期待他人,往往完美要求,又多疑、猜忌的人時,不妨在心裏多說幾遍:「我的確缺點很多很多,我真的配不上你!你與我應當都可以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朋友!」

當我們對自己說出「我配不上(不合適)」的話時,其實它的真正意思,是我們終於能夠坦誠面對:「我並不完美,我必然會有很多不會、不能、不知的事,也有很多事是既不懂也做不來,許多理想是一輩子達不到,真的很不適合某些人」的事實了。若要接受這些事實,確實不是容易的事。

但我們捫心自問:「這一輩子,自己何曾有過真心願意接受自己配不上(不合適)某人、某事的時候?」我們都在拒絕接受這樣的事,不是嗎?若我們能夠說出那句話,代表修行已經提升了,也表示將不會再自戀,不會莫名的自負,也不會有「別人不愛我、不喜歡我」的不甘心了。若我們配不起(不合適)某些人,達不到某些的標準,此時別人不喜歡我們,是再正常不過了!

在某些人的世界,在某些人的想法,認為我們不怎麼樣。這對他來講是妥善的事!

當我們能夠面對、了解、接受這般的正常現實,必將發現身心的緊繃、不安和徬徨,如同風吹輕煙般的消散了,而長久盤踞在內心的糾結與不平,也消散了。這不是自卑,而是自覺,是自覺於現實人生的真實面。

若我們遇到第四類型的人,當學會保持距離,因為緣分多不長久,只要相處時間一久,對方便會覺得我們「不夠好」。如果真有機會相處,內心要記得「不要勉強」,不要勉強自己一定要符合對方的完美標準,也不要勉強對方要覺得「我是夠好」。誰能勉強自己一生呢?勉強自己努力達到對方的標準,然後一再的經驗著對方嫌棄自己做得不夠好。這樣不會很辛苦?不會有怨恨?人生可貴,何必彼此浪費時間!因此,若遇到第四類型的人,建議你保持距離,相互祝福,不要互相勉強。遠遠的看著對方,對方也遠遠的看著你,彼此影像模糊,讓遠距離產生美感,這樣便好。

以上五種類型,不論當作五類人,或是五類經驗,皆可。因為人、事總會變,所以重點是在該如何調整或取捨。如果懂得調整和取捨,看待事情將會比較達觀,人生也會好過。請記得:人生有限,時間、精力可貴,莫要將時間、精力浪費在明知沒用的地方。如同佛法教導正志、擇法,行正道、遠離不正道,親近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遠離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釋迦佛陀其實是提醒我們要懂得善抉擇,而不是一切不執著、一切不計較、一切不分別。

我們要覺悟一件事:有些人內心有「需要你倒楣」的心理需要,但他對你實無惡意,只是有這般心理模式而已。對方不是特別的針對我們,而是只要看法、作法、立場、表現、成就、經驗等方面,不同於對方,對方便有「需要你倒楣」的心態。因此,當我們的立場不同於對方時,只要我們好,對方便會不舒坦、不安、疑忌,甚至是想辦法謀取屬於我們的好處。

在世間生活,我們需要善明、善抉擇。

※本文由書記組整理自2021年5月2日,隨佛禪師於臺北中道禪院「週日共修」的部分開示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