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原始佛教三個重要的生活態度:務實、實際、傾力當前

原始佛教三個重要的生活態度:務實、實際、傾力當前

生命態度
隨佛禪師

佛教的認識論是因緣,學因緣的人焦點一定放在「現在有的」;反之,如果認識論是無常、無我、空,那麼焦點就會偏向「沒有的」。例如無常,一般的理解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是沒有錯,但那個不是重點!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大家都一樣,但是人生的過程,大家都不一樣,一樣的去提它幹嘛,不一樣的才是重點!但是整個佛教都在強調一樣的,不一樣的都不強調,使得佛教失去了澎湃的生命力。

認識論是因緣,焦點放在「現在有的」和認識論是無常、無我、空,焦點放在「現在沒有的」,兩者的差別在哪裡呢?

首先,認識論是因緣的人他是這麼看的:諸法因緣生,緣生則無常,這沒問題!因為這代表「現在有的都不是長久的」,現在有的好或者壞都不是長久的,這些都可以改變,因緣是有的,因緣是不長久的,因緣是可以改的。

因此就會形成一種生活態度──不會過度樂觀而得意忘形;也不會悲觀而失去生活的意志。生活態度務實,知道因緣是可以改的,端看現在怎麼做,懂得認真於改變不好的環境,並且努力的維繫良好的因緣。認識論是建立在「因緣」,不否認無常,生活態度很務實、實際。

反之,認識論是在無常的人,他的焦點放在無常,就會認為不論好或不好都會過去,既然不論好或不好都會過去,那又何必認真?不管有錢或沒錢,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又何必要努力?認識論擺在「無」,生活態度及價值觀基本上就開始走偏。

譬如你打開冰箱門,你是要看「有什麼東西煮」,還是要看「我不能煮什麼」?如果冰箱門打開你是看「我不能煮什麼」,基本上你就煮不出什麼;如果你打開是看「我有什麼可以煮」,無論如何你都煮得出什麼東西來,是不是?

所以認識論一定是在哪裡?因緣!明白了沒有。

※本文由書記組整理自2019年4月11日隨佛禪師於臺北中道禪院〈入法見佛〉課程的部分開示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