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正覺後2456年/西元2024年

「緣起中道」是佛弟子奉守不移的價值與準則

「緣起中道」是佛弟子奉守不移的價值與準則

內在成長
隨佛禪師

形而上本體論的宗教和哲學,追求的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永恆不變的生命價值,對於現實世界的利益,卻視之如敝屣,採取否定的態度。他們不會被現實世界的利益所左右,重視一種純潔的、真善美的、精神性的價值,但是卻容易脫節現實。

唯物論者或是一般世俗的人,則是重視現實世界的利益,認為只有眼前的利益,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他們認為所謂精神性的價值是抽象的,是生命中經驗不到的,想得到卻摸不著,非常不切實際,所以不重視。但是,眼前的利益是變動的,今天這樣明天那樣,明天那樣今天這樣,它沒辦法成為一種價值,只不過是短暫的利害關係而已。眼前的利益雖然不可忽視,但是不能成為價值,唯物論者與世俗人卻把眼前的短暫利益,當作重要的價值。

相較於上述各方的觀點,有著因緣、緣生智見的佛弟子又是怎麼看的呢?佛弟子不會把抽象的、形而上的恆久不變,當作是永遠的、精神性的生命價值,佛弟子不會走上這種抽象的路,進而否定現實;但也不會像那些唯物論者與世俗人將現實眼前的利害當作是生命的價值。佛弟子會正視現實眼前的實際利害,但不會把它當作價值。

什麼是眼前現實的實際利益呢?是指能夠解決問題、開展人生既有的利益,並且遠離精神性的苦惱。我們得用什麼方法、作為,方能兼顧自身與周遭生命而得實現這三種實際利益呢?這個方法叫「正道」!佛弟子所認定的價值,不是在抽象的、純粹的精神而否定現實的利益;也不是因為不否定現實的利益,而將現實的利益當作是價值。現實的利益是現實的利益,達成現實利益的正確有效方法——也就是「正道」,「正道」才是價值。

因為生命是緣生的,生命與生命彼此都在相互影響之中,我們不能只想著自己,不能像唯物論者與世俗人只想著自己的利害。因此,學因緣法的人不會只追求自己的利害,不會只管著自己的問題,而是會重視如何減輕甚至解決自他的困難與問題;開展的也不會只有自己的利益,而是會開展自他的利益,開展在自他當中可行、可即的最大利益。

損人不利己的事不能做,因為那是愚蠢的行為;損人利己的事,沒有絕對的必要也不要做,因為那叫做自私;損己利人的事,沒有必要也不要做,要看事情、看因緣、看對象有必要時才做;我們要做的是能夠自他都得利的事情。

除了前面講的兩個利益之外,第三個利益是度越煩惱、苦惱,在現實生活中度越精神性的糾結與煩惱。但是這部分,唯物論者或世俗人並不重視,因為他們不重視抽象的、精神性的東西,覺得摸不著,所以不重視。但學佛人不是這樣的,學佛人也重視精神性的問題!

佛弟子所認定的現實利益,是如何能達成「解決問題、開展人生、度越煩惱」,並且能夠顧及自他的有效方法,這樣的正道才是佛弟子重視的價值。是故,我們佛弟子重視正道、行於正道的這個價值不能動搖,我們不離開正道。由於我們不離開正道,才能有正念乃至正命持守不移、奉行不變,也才有正定的解脫!

佛弟子認定的生命價值,不是抽象的哪個他方世界,或是那個抽象的、看不到的本體,也不是純精神性的價值,佛弟子不講這個。同樣的,佛弟子也不會把現實的利益當作價值,現實的利益是利益,我們必須重視,但它不是價值,它不能違反我們所持的價值!

現實的利害關係不能違反正道的價值,只要與正道價值衝突的,這個利益肯定要依著正道走。所以佛弟子在體現現實的利益時,不違失正道,這種利益才是自利他利、不害己不害他的利益。原始佛教所講的價值是「正道」,既不是世俗的利益,也不是抽象的本體論,我們叫做「緣起中道」。

本體論者很重視價值,但他們的價值脫節於現實,所以本體論者很容易脫節於現實;世俗的人則是把利害當價值,變成有利益而沒有價值。以利潤為價值的人不可信,因為為了他們的利潤,可以「現在跟你說生,轉個頭跟你說死」,心中只有不變的利益,而沒有奉守不移的價值與準則。一般唯利是圖的人,事情只要和他的利益衝突,他就不會去做。

學因緣法的佛弟子則不同,學因緣法的佛弟子以「正道」為價值,雖然不忽視現實的利益,但是這個利益必須與正道相應,只要與正道衝突,再大的利益也不會去做。但是,只要符合正道,即使做了會有所損失,學因緣法的佛弟子也會去做。為了符合正道,不怕損失、不怕奉獻、不怕犧牲,這才是佛弟子的本色!這一點特別重要!千萬不要錯把利益當天堂,反而把真正的美好當作糟糕的事,那就應了佛教裏的一句話——顛倒夢想。

要有真正的因緣、緣生的智慧,才能遠離「顛倒夢想」,正向解脫,乃至涅槃。

 

※本文由書記組整理自2022年3月9日,隨佛長老於內覺禪林對僧眾開示的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