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佛教少有年輕人參與?
為何佛教徒多有消極、厭世的生活態度?
...
隨佛長老在臺灣逢甲大學給年輕朋友們的一場講座。講座一開始,長老就指出: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發展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人們能夠互相合作、互相幫助、互相分享可貴的經驗。
接著,...
藉由吃中秋節火鍋午餐的機緣,隨佛長老談到:中儼比丘出家後第一年到第五年期間的依師近住修行的改變,隨佛長老自己過往的苦日子,中道僧團法師和居士的默默付出。長老闡述出家人與在家人的不同點:...
佛陀教導我們要正念、正智住,回到現實。當捨離了因為這些不切實際的妄見而引發的貪念,那麼對於厭離也可以捨棄,捨棄對現實的厭離。看清了以為是“常、樂、我、淨”的境界不是事實,那麼就不會再貪愛,...
長老指出:無論是經師傳承的《相應阿含》或是律師傳承的《相應部》,都有很多經文提到「斷貪欲,得心解脫」成就阿羅漢。菩提道的修證次第是:得明,斷無明,斷妄見(我見、常見、斷見),乃至離貪、漏盡解脫...
人類文明中,“前因後果”的認知模式會陷入兩個死胡同:
禪觀的目的——解決人生的痛苦:
佛陀出家正覺,這一大事因緣在於解決人間的痛苦,因此,佛法的重點也在息苦——解決人生的痛苦。因此,佛教禪觀必備的三個條件(具體、實際,正在發生,...
佛教目前的一些禪觀方法:
佛陀教導的是因緣法,得明、斷無明的重點也是在見因緣法。因緣法講的是集法,並沒有提到滅法。集法是如何發生,滅法是從實際的現況裏明白如何滅除。
見了因緣法、緣生法以後,得明、斷無明,...
長老主要提了以下幾個很直接的問題:
一、在這人生裡,你自己需要什麼?你想選什麼?選長壽?選健康?選快樂?選富有?選聰明?選有崇高的地位?選美滿的家庭?……你要什麼呢?...
長老開示:學習佛法是為了讓我們在生活上遠離煩惱,學習佛法的重點不在聽得多,而是聽得正確、學得正確、學得完整。再來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實踐,親自檢驗 佛陀教誨的真實性。...
我們是否能夠學到、得到正確的法,除了是否具備聽聞正法的因緣以外,很大的一個因素則是在我們個人的態度,是否生殷重之心。長老指出有三種心理特質的學人:
第一種是重視理智的學人:...
首先,長老告訴禪修者們:學習佛法要清楚兩件事,一、人不要只接受自己心中的圓滿、完美;二、不要以個人的情感需要、個人的特質、情感上的特質來批判這個世界。
接著,長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