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我們在現實當中看到從不停止的機緣,則隨時都有機會從身心的轉換來開展新的人生。如果我們現在不能改變環境,就先跨越既有的已知和情感模式的束縛。這是我們現在可以做的事。
◎ 我們面對的只是現在,所以,當我們說人生,只著重在當前的經驗。因為人生是環境、需求、經驗、文化、認知、期待等交替循環影響當中的現前經驗。
◎ 過去的經驗對你來說很真實,可是最重要的是「在現在不真實」。如果五年前的真實經驗,一定要把它變成現在真實的事實,你的人生會變成一部不斷反覆的舊影片
二位心理學的專家提到大腦是不斷在環境影響下重塑的過程,這是事實。佛教講緣生,實際上即是這個意思。所謂環境、需求、經驗、認知、文化、期待等,都不斷在形塑我們身心的發展,從身心的發展進而影響環境的趨向,環境的趨向又再反覆的影響身心的發展。所以,基本上佛教既不談唯心、也不談唯物,原因即在此。
如果我們在現實當中看到從不停止的機緣,則隨時都有機會從身心的轉換來開展新的人生。如果我們現在不能改變環境,就先跨越既有的已知和情感模式的束縛。這是我們現在可以做的事。
以下要和大家談的主題是「正知」與「正行」。
首先要談的是:人生是影響循環中當前的經驗。許多人的觀點是:人生是一個幾十年的過程,有過去、有未來、有現在。若如是,那如何改變、掌握自己的人生呢?這對任何一個人來講,都太抽象了。我們面對的只是現在,所以,當我們說人生,只著重在當前的經驗。因為人生是環境、需求、經驗、文化、認知、期待等交替循環影響當中的現前經驗。
接著我們來談談:當前的經驗只是當前,不是絕對,也不會是全部。當前的經驗是什麼呢?諸位現在在現場聽我們三個人談話,大家的經驗一樣嗎?許多人認為:這個經驗都一樣啊!都共同參加這個講座。不!經驗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現有的記憶、情感模式與反應不一樣,所以經驗不一樣。如同,倒一杯水給你,杯子不同,你喝到的水會不會一樣?不一樣!這就是現實。所以,經驗只是當前,沒有絕對性,且經驗是多面性,並且它不是全部,也不會一成不變。我們必須認識這件事情,因為這是現實。
談這個的目的在哪裏呢?人們常常把人生,當作一生來看。當談論人生的時候,就會想起過去如何如何,於是二十年前的事、十年前的事、五年前的事,你還背在現在。師父要告訴諸位的是:過去的經驗對你來說很真實,可是最重要的是「在現在不真實」。如果五年前的真實經驗,一定要把它變成現在真實的事實,你的人生會變成一部不斷反覆的舊影片;如果你所難忘的是一個傷心的過往,它會變成一生傷心的事;如果你所忘懷不了的是一件快樂的事,你可能一直活在往昔美好的情境當中,而忽略了現在的問題。這到底是為了什麼?自己要好好的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