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活在過度的推想中,而這種推想常常緣自於焦慮。過度的焦慮,會形成不切實際的期待。人生很多煩惱的緣由就出自這裏。
◎快樂和痛苦是當前的一時;可是我們過度的推想、焦慮與盼望,變成是一生一世的推想、焦慮與期待。
◎世間雖然不斷的流轉,可是機會也不斷的出現,端看我們怎麼去努力。其實你現在能這樣,以後也不一定能夠這樣,這是現實呀!
對事情的反應,小孩子一開始不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尿布濕了,肚子餓了,熱了、冷了,就用哭、叫的情緒來表達。等慢慢懂事了以後,父母會以溝通的方式,教孩子不要用情緒,用說明的方式讓人家了解自己的需要。如果父母是這樣和孩子互動,孩子會從情緒的表達法,逐漸進步到溝通的表達法,以互相了解的表達方式,和人相處;如果父母很不幸的不和孩子溝通,孩子一開始只學會用情緒的表達法,母親也用情緒的表達法應對處理:「哭什麼哭,先打了再說;叫什麼叫,丟在那裏不理你。」那孩子怎麼辦呢?孩子學會情緒來情緒去,沒有學會情緒以外的溝通方式。
很多人年紀大了以後,對事情的反應,仍是情緒性的表達法。原因何在?其實你並不壞,只是沒有學會溝通這件事。面對事情,就只會在情緒裏繞來繞去,這是很大的問題。
在場的年輕朋友們,請你生了小孩子之後,在他兩三歲以後,不要再用情緒來情緒去的對應方式,而是要教他正確的溝通方式,他們可是我們社會的將來呀!
在現實的經驗裏,如果父母以完美主義來要求你,你考85分,父母直接的反應是:「你為什麼差15分?」我們長大後對事情的看法,會形塑出一種追求完美的焦慮,因為我們總是不可能完美。這種心緒,會形成無謂的情感低谷。其實這是個虛幻的低谷,但卻在追求完美的精神狀態中形成。
實則世間雖然不斷的流轉,可是機會也不斷的出現,端看我們怎麼去努力。若處在這種無謂的情感低谷中,我們會過度的推想,譬如: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完美,已經產生焦慮,但這時候我們會過度的推想:「以後可能會一直這樣,那怎麼得了!」其實以後會不會這樣,老實說,連上帝都不知道,但是你已經比上帝更偉大。這是一種過度的推想,過度的推想就會形成不切實際的焦慮。此外,過度的焦慮,也會形成不切實際的期待。為什麼呢?「我現在一定要怎麼樣,以後才不會怎麼樣。」然而,你現在能這樣,以後也不一定能夠這樣,這是現實呀!
我們常常活在過度的推想中,而這種推想常常緣自於焦慮;很多不切實際的期待,也出自於對現實不滿的需求。其實人生很多煩惱的緣由就出自這裏。簡而言之,即是:我們不能忠實的看待現在,不能平實的接受現在。因為有這樣的認知、這樣的情感,就會產生的一種錯置,什麼錯置呢?快樂和痛苦是當前的一時;可是我們過度的推想、焦慮與盼望,變成是一生一世的推想、焦慮與期待了。所以,人們常常是:一件事情的不愉快,他會用神通,把它變成一輩子的痛苦。師父認為這是一種神通,諸位聽懂嗎?比把銅變成黃金更厲害,居然會把一件不愉快的事,變成一輩子的痛苦;把一時的不和,變成一輩子的對立。這基本上是有大神通的人呀!有大神通的人,當然別人幫不上你;有大神通的人,得自己幫助自己。這是一種認知與情感錯誤的連接,好比電線接水管,肯定會觸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