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到不愉悅、挫敗的經驗時,一般悲觀者馬上認為:「這個挫敗的原因會一直持續」、「它很難改變」,而且感覺「整個人生都毀了」。
◎ 碰到同樣的經驗,樂觀者會認為:不愉快經驗的原因,不見得會一直持續下去,不愉快經驗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並非自己生活的全部,同時也認為自己可以做點什麼來改變情況。
談到現代心理學,首先跟大家介紹多年前的一個研究。在1960年代,美國的心理學家,做了一系列的研究,關於「學會的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他們實驗蟑螂、老鼠、狗等等不同的動物,發現如果讓這些動物經歷一些牠們沒有辦法避免、很不愉悅的經驗,例如電擊,無論在籠子裡的任何一處,不管牠們逃到哪個角落,一樣會被輕微電擊;這樣的經驗幾次下來之後,發現多數動物的反應是:再次遇到類似的經驗時,牠們會癱臥不動,不逃了,如死攤一般,等著被電擊。當研究者進一步將癌細胞移植到這些動物身上,發現牠們抗癌的免疫力,相對的比沒有這樣經歷的動物來得低弱,死亡率也較高。
相反的,他們的實驗發現,這些動物被電擊的時候,如果牠們試著逃開,躲到別的地方,並且成功的找到某處,那邊沒有電流;有了這樣的經驗之後,以後再碰到類似不愉悅的經驗,牠們會比沒有這樣經歷的動物,更積極的試圖改變處境。若移植癌細胞到這組動物體內,發現說,有以上經歷的動物,比一般未曾有過這樣情況的老鼠抵抗力較高,死亡率減少,牠們身體的健康程度,反而比沒有經歷過的還要強。
下一個階段,研究者以人為對象進行實驗,但不是以電擊的方式,而是用噪音之類的一些不愉悅的經驗,得到的實驗結果基本上都一樣。研究者也透過訪談的方式,了解參與者的一些想法。發現有一些人抱持著悲觀傾向的想法,例如,遇到不愉悅的經驗、挫敗的經驗時,馬上認為:「這個挫敗的原因會一直持續」、「它很難改變」,而且感覺「整個人生都毀了」。一般悲觀的態度是這樣的想法。另外一些人,碰到同樣的經驗,則屬於樂觀傾向的想法,他們認為:不愉快經驗的原因,不見得會一直持續下去;不愉快經驗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並非自己生活的全部;同時也認為自己可以做點什麼來改變情況。這是屬於比較樂觀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