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都需要被別人接納與肯定,這就是所謂的歸屬感與安全感;也是身為人類普遍的情感需求。但情感需求需要重整情感的連結。
何謂情感的連結?它是一個人身心基本的反應模式,幾乎每個人都在這個模式底下運作。感官(眼、耳、鼻、舌、身、意)與環境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就會形成覺知(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意覺)。當覺知生起的時候,我們對這個覺知會產生記憶(短期記憶)。舉個例子:在場的諸位,我說:「3456184」,大家馬上可以複誦一遍。其實你以前沒有聽過3456184這組號碼,你也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但是,你卻記住了這組號碼,這就叫做「短期記憶」。
所以,當覺知生起的時候,不管是視覺經驗、味覺經驗、聽覺經驗……,在覺知生起的時候,我們就會記住那個經驗。記住了以後,大腦就會將這些經驗連結到現在的長期記憶(包含過去經歷過的認知與印象)當中。
連結了以後,好比師父手中的這支麥克風,你以前肯定也看過麥克風,但不一定是長這個樣子,對不對?但是你看了這支麥克風以後,你會有這個視覺覺知,並且記住這個影像,然後會連結到諸位現在記憶當中的過往經驗。接著,它們會進行比對,比對相同、或者不相同之處,找到在記憶當中相似的部分,接著會做歸納思考。
「歸納」是什麼呢?將不同的地方保留,找相同的地方,亦即「存異求同」;接著,再進行「去異存同」,將不同的地方去除,保留相同的地方。所以諸位的眼睛看著這支「麥克風」時,會產生視覺,然後將這個視覺印象記住,並且連結到你過去的記憶,開始作比對。比對以後,你肯定不會看成一模一樣,你會比對出不同的和相同的地方在哪裏,然後,你會找出過去有什麼東西或某個經驗和這個很相似。接著你會將那些不同的部分存之不論,只管那些相同的。於是,你就會回答這是「麥克風」。它跟你看過的麥克風絕對不一樣,但是你經過比對、歸納的「存異求同」與「去異存同」之後,接著作出判知:「它們都一樣,這就是以前我所看過的麥克風。」
為什麼師父要講這個呢?人生的痛苦、自卑、創傷心理,為甚麼會造成人際關係的一種障礙,就是這個模式在作怪。...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