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明見因緣法,聖弟子得正知緣生法無常、有為,是滅盡之法、敗壞之法、離貪之法、滅法,離於我見,於未來世成不生法。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緣生有老死),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智善見。
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
不求後際,我於當來世為有,為無,云何類?何如?
內不猶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為前誰?終當云何之?此眾生從何來?於此沒當何之?
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吉慶見」所繫,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我曾經親自聽聞 佛陀這麼說的。有一段時間, 佛陀住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 佛陀告訴比丘們:「我現在將教說因緣法及緣生法。什麼是因緣法呢?就是此有故彼有(註1),也就是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乃至(緣『生』而有『老死』),這些純粹大苦的聚集。什麼是緣生法呢?就是『無明』、『行』、…。 佛陀出現於世間,或者 佛陀未出現於世間,這因緣法是恆常住立的;法的住立,法的界分(註2),那是 如來自己徹底覺悟、瞭解,而成就正等正覺,為人們演說,開示、顯發,就是緣『無明』而有『行』,…,乃至緣『生』而有『老死』。 佛陀出現於世間,或者 佛陀未出現於世間,這因緣法是恆常住立的;法的住立,法的界分,那是 如來自己徹底覺悟、瞭解,而成就正等正覺,為人們演說,開示、顯發,就是緣『生』而有『老病死』、憂悲惱苦。這因緣法,是恆常的住立,確定有序,原本如此,就是這樣,既不會偏離原本如此、也不會異於原本如此,詳細觀察這真理,既真實又不會前後顛倒。這樣符合於緣起法的,則名為緣生法,就是『無明』、『行』、『識』、『名 色』、『六 入 處』、『觸』、『受』、『愛』、『取』、『有』、『生』、『老 病 死』憂 悲惱苦,則名為緣生法。
已聽聞應該於五陰厭離的教法(註3)的聖弟子,對於這些因緣法、緣生法,有正確的智慧、妥善的明見。
因此不回想前生,而說:我在過去世存在或不存在,我在過去世是那一類眾生?我在過去世如何?
也不希求後世:我在未來世將會存在或不存在,是那一類眾生?會如何?
內心對現前沒有疑惑:這是那類眾生?為何存在?之前是誰?最後會如何?這個眾生是如何成為這
樣?死後又會如何呢?
如果沙門、婆羅門,被生起的凡俗妄見所繫縛,就是被『我見』所繫縛,被『眾生見』所繫縛,被『壽命見』所繫縛,被『忌諱吉慶見』所繫縛,明見因緣的聖弟子將徹底斷除、徹底了知,斷除了這些妄見的根本,如同被截斷了根頭的多羅樹,於未來世將成為不再生。這就是已聽聞應該於五陰厭離的教法的聖弟子,對於因緣法、緣生法,能真實正確的了知,妥善的明見,妥善的覺悟,妥善的修行,妥善的契入」。
佛陀教說後,比丘們聽聞 佛陀所教說,歡喜的依教奉行。
1.參考《正法之光》第 6期―第 16頁,緣起偈的巴利語詞。此有故彼有 Iti imasmiṁ sati idaṁ hoti 在此存在時,彼變成。
2.參考南傳《相應部》『因緣相應』SN12.20經之巴利語版中對應的文句。
ṭhitāva sā dhātu dhammaṭṭhitatā dhammaniyāmatā idappaccayatā
3.參考《雜阿含》『陰相應』SĀ25經:「云何為多聞」?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為佛作禮,卻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說多聞,云何為多聞?」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問我多聞義耶?」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比丘!當知若聞色,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如是聞受、想、行、識,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比丘!是名如來所說多聞。」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踊躍歡喜,作禮而去。
每回讀《雜阿含》296 經,總是感觸良多。佛弟子大概都曾聽說過『因緣法』這個名詞。此經中,首先提及『因緣法』及『緣生法』的內容;並且強調『因緣法』是世間的事實,對於修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過,我們也曾聽到過其他如:大悲心為上首、涅槃為上首…的說法,也就是以大悲心或涅槃…為最重要,強調的重點既然不同,就衍生出不同的修行方法。由此看來,佛門裡一直存在著形形色色的修行法門也就不足為奇了。
作為佛弟子的我們,常會說:「我學佛」或者「我想要學佛」。既是要學佛,是不是就該了解 佛陀想教導我們的是什麼呢?這讓我想起『正法之光』第一期所刊登的古老經說(《雜阿含》第 760經)的內容: 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於世間,是因為眾生有「老、病、死」之苦,由於眾生受此大苦所逼,才有 佛陀出世間為我們教誡教授。而《雜阿含》296 經所闡述的『十二因緣法』,也正回應著這「老、病、死」苦所發生的因由,所謂『緣「生」有「老死」』,其源頭則是緣『「無明」而有「行」』,我們之所以承受「純大苦聚集」,原因就在於尚未斷除「無明」。要「得明」,斷「無明」,是否應深入了解《雜阿含》第760經所提及關於 佛陀所要教誡我們的內容,究竟是什麼呢?還有 佛陀「正覺」,解脫「老、病、死」苦的逼迫,所依循的道路為何?
《雜阿含》296 經中, 佛陀清楚的告訴我們,由於自知自覺,而成就『等正覺』;並向世人宣說、對弟子教導的正是『因緣法』。其內容也就是眾生藉以解脫「老、病、死」苦的方法。身為佛弟子的我們,口口聲聲說要「學佛」、「想要學佛」,想要入佛之智、見法、解脫,所應學、必學的,關於 佛陀如何『正覺』的方法,都在此經當中。因此,好好瞭解此經,並學習『因緣法』,正是「學佛者」所應努力的方向。
何況,經中還提及兩件「學佛者」夢寐以求的大事,那就是「斷我見」以及「生死輪迴」的滅盡,經中所謂「於未來世成不生法」。人生這兩件大事的成辦,都有賴於對『因緣法』與『緣生法』的正智善見!
所以,每每讀到這篇經文,心中總是百感交集,在佛教界眾多教說中,「學佛者」往往流離於深似海的經藏裡,莫衷一是,蹉跎一生。法友們!在《雜阿含》296 經中,可以看出 佛陀教說的核心正是『因緣法』,也是出離「生死輪迴」、成就「正覺」的重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