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中道僧團導師隨佛禪師接受「三階念佛彌陀禪學會」的禮請,正式擔任「創會暨終生導師」,同時正式在臺灣傳授「三階念佛彌陀禪法」。
9月4日早上十點半,龍山寺黃書瑋副董事長、臺北市民政局吳坤宏副局長及各方賢達約三百餘人臨場參與,鄭雅雲小姐現場演奏「光明行」祝賀。在新北市佛教會前任理事長果堂長老的帶領下,現場與會大眾一起誦念爐香讚、《佛說阿彌陀經》、讚佛偈、佛號後,心靈歌手黃思婷為大會歌詠〈心燈〉及〈紅塵〉。
在「三階念佛彌陀禪學會」籌備期間,許多大眾問:中道僧團一直是還原、宣揚原始佛教,為甚麼又創辦「三階念佛彌陀禪學會」?是真的念佛?或者只是為了多些信徒?
隨佛禪師針對這類疑問,公開提出說明:
1.甚麼是佛教的本質?
佛教的本質不是信仰形式的宗教,實際是「教育」,是覺醒的教育。
2.甚麼是人類的需要?
不論是否有宗教信仰,人類社會的需要有三項:解決問題、開展人生,度越苦惱。任何宗教、學說及社會規範,都必需契合這三項人類共通的需求。否則,只有被社會遺忘!
3.佛教的覺醒教育是甚麼內容?
佛陀的教育,是引導世人可以務實、實際、有效的解決問題、開展人生、度越苦惱。佛陀拒絕「神造論」採用向神禱告、祭祀的方法;也遠離「宿業論」採用苦行、善行、禪定的方法,認為這兩類的作都無實益解決問題、開展人生、度越苦惱。
佛陀提出「緣生,緣滅」的因緣法,作為解決問題、開展人生、度越苦惱的主軸。
唯有正知問題、困難是如何緣生、緣滅,人們才可以務實的解決問題;唯有正知當前人生的發展需要是如何緣生、緣滅,人們才可以務實的開展人生、避免生活障礙;唯有正知眾多苦惱是如何緣生、緣滅,人們有可能務實有效的度越苦惱。
佛陀教育的根本主軸,是在緣起法、四聖諦,目的是確實有效解決問題、開展人生、度越苦惱。
4.人生的智慧?
若要解決問題、開展人生、度越苦惱,必需務實、實際、有效,不可依靠浪漫想像、感性信仰、玄渺哲理的心理安慰。
人們需要確實有效的作法,可以務實解決困難,務實有力的開展生活,同時解決生命的苦惱。
佛教已經流傳二千多年,自部派分裂以來,歷代佛教信徒除了信仰虔誠、忠厚老實外,大多數是陷於消極避世的生活態度,少有振奮身心、務實處世,盡力於現實除難、開展生活,確實興家、利世的作為。
自西方社會文藝復興,轉為人本、科學精神為主的發展以來,開啟了西方殖民的時代。此後,亞洲信佛的國家、民族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佛教文明在現實人生的表現上,既明顯不如基督文化,也無力抗拒來自基督文化的侵蝕,使得亞洲的佛教文明是日漸衰微,年輕人視佛教為落後、無知,至今未能真正的振興。
如果佛教的信仰、教育,只是讓信徒表現出虔誠、忠厚、善良、無爭,卻無法幫助信仰佛教的民眾、社會、民族,有效的朝向昌盛、繁榮。試問:佛教的價值何在?無法有效幫助信眾昌盛、繁榮的佛教,是否將廣大的民眾推向基督文明,變相的自取滅亡?
學法、傳法的目的,不是為了「求取名利,開創宗門」,只在探究真正的佛法,求證佛法是否可以幫助解決問題、開展人生、度越苦惱?佛法是否可以務實、實際、有效的利己、利人?
佛教傳襲至今,分化出許多不同的教派。大略的說,目前除了已還原佛說的原始佛教以外,另有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等三大派系。
長久以來,漢傳、藏傳佛教視南傳佛教為小乘,是不予重視,未曾在華人世界內發展出有效的影響。反觀,南傳佛教是視漢傳、藏傳佛教為異說。近年來,南傳佛教傳入華人佛教圈以後,造成兩方學人的過激反應,發生許多不必要的對立。
在這些無謂對立的背後,不禁讓人審思:
信仰及追求真理的目的,是為了甚麼?
不論人們信仰的是何種宗教、教義及學說,相信目的都是「為了人,為了更好」。
然而,宗教教徒之間的距離,往往用一生的歲月也度不過,利世善人之間,常常是世界最遠的距離。
生命的經驗眾多,各自都有不同的故事及困難,也都有各自的需要與看法。
不論是信仰佛陀,或是相信基督、上帝、真主與聖母瑪麗亞,信仰與追求真理的目的,都是讓人更好,並且是要「現實好,生活好,身心好,現在即要好」。
如果我們能夠看到「生命有各自的故事、困難,以及現在的需要、想法」,或許我們就可以「不用自身的故事、困難、需要及想法作為標準來評價其他的生命」。
或許,這正是現前人間的「彼岸」。
目前的佛教,有識者為了佛教的和諧及法展,是奔波終日;唯重在本身的信仰、需要、看法者,是日日勤奮於自他的對錯、勝負。
原始佛教是佛陀的佛教,不重意識立場的勝負,不是為了教派地位而發展,只重在務實、有效的利人、利世。
若是只知關注在信仰、學說、教派的競爭,無助於個人、社會及佛教。
盡力的幫助社會大眾,務實、實際的解決問題、開展人生,降低社會內部的矛盾,穩定家庭及社會,有效的興家、利世、強國,促成社會與佛教的健全發展,這才是現代佛教僧人需要努力的地方。
從現實面來說,社會、國家的需要,一方面需要穩定、和諧,二方面需要強盛、繁榮。
傾向神秘、信仰、宗教性質的各種佛教學派,經由道德教育及撫慰人心的信仰,可以減輕穩定社會的成本,是具有重要的價值與貢獻。但是,社會、國家的繁榮及強盛,是必需在現實世界面對全世界各國家、各民族的實力發展,這不是神秘、感性的信仰及玄虛哲理可以幫助的事。
社會、國家的繁榮及強盛,必需人民能夠具有洞見事實的智慧,務實於實際人生的勤奮作為與生活態度,致力社會和諧、共榮的表現,並且充份的展現、落實在現實生活。如此,國家、民族才有堅實的實力,能在世界的舞臺上揚眉吐氣。
傾向信仰的端正宗教,可以安撫人心、穩定社會,減輕管理社會的成本;務實、實際的解決人生問題的教育,可以助成人民健全發展,朝向富民、強國。
若是兩者相爭、對立,絕對無助于社會安定、國家發展;如兩者相輔、相成,必可成就國家之幸、人民之福。
個人及原始佛教會的宣法宗旨,不偏向南傳佛教,也不偏向北傳、藏傳佛教,更不強調任何宗門法派。
唯有依據佛經的內容,務實、實際、有效的解決生活問題、開展人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幫助佛教健全發展,助成社會繁榮、團結、強盛。
自宋代以降,華人佛教逐漸偏向隱遁、避世的方向,特別是強調「往生西方淨土」的彌陀法門。至今,華人佛教的信眾,絕大多數是信仰彌陀法門,求生西方淨土。
古來宣揚彌陀法門的說法,強調持戒、行善,偏重在念佛、往生,在提升民眾道德、穩定社會上,確實有相當的貢獻,不宜否定。
但是,某些學人偏差的宣傳「末法思想」,利用「末法已至」的不當說法,誤導佛教徒的宗教態度。
不當的強調「末法來臨,只能依靠念佛得度、往生」,容易偏向脫節現實生活、逃避社會,造成佛教充斥消極、遁世的氛圍,障礙佛教及社會的正常發展,促成佛教的衰退、沒落。
個人認為:身處黑暗,也要盡力點亮一盞明燈!務實解決人生問題,正是點亮人生明燈的方法,而解決問題即必需「瞭解問題是如何發生、滅除」。
我們推廣「持名念佛、定心念佛、實相念佛」的《三階念佛》,一方面是尊重漢傳佛教的既有傳統,肯定「持名念佛」具有提升道德、安撫人心、穩定社會的功用;二方面揭示「務實解決人生問題」的重要,大力提倡「念因緣法」的「實相念佛」,經由緣生、緣滅的正知見,提昇解決問題、開展人生的能力,利己、利世、利國、興教。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務實解決問題。務實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首先必須具備三大要素:(1)面對問題、(2)瞭解問題的發生緣由、(3)明白解決問題所必需消除的緣由。簡單的說,這是先要正知「問題、困難、苦惱是如何發生及滅除」,這在佛教是稱為「緣起法」。
「緣起法」是重在解決生活困難、有效開展人生、斷除生命苦惱,遠離悲觀憂苦、貪喜得意的兩極偏頗,開展出「中道滅苦」的生活智慧。
當正知「現前問題、問題如何發生及滅除」的「緣起法」,即可進一步的確立第(4)項,即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步驟,這在佛教稱為「滅苦之道」。「緣起法」與「滅苦之道」的契合、統貫,即是佛教的「四聖諦」,也是「中道」的教育。
我們宣揚「緣起四諦 (實相念佛)」,是重在務實解決問題,有助利人利世的佛法,不是重在宗教信仰。
原始佛教重在緣起、四諦、菩提道品,彌陀法門的真實義是「實相念佛」,也是重在緣起、四諦、菩提道品。
原始佛教與彌陀法門的真義,都是為了解決問提、開展人生、度越煩惱。
由宣揚原始佛教的中道僧團,宣揚「正念緣起的實相念佛」,並創辦三階念佛彌陀禪學會,正是代表原始佛教、(大乘)的彌陀法門學人,雙方邁向團結利世的新時代。